
冒顶事故与地质环境
据统计,福建省煤矿在1997~1999年间发生冒顶事故72起,死亡84人,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亡总人数的62.1%和50.3%.是福建省煤矿的第一大类事故。因此,开展地质环境的研究,制定科学的顶板管理办法和冒顶事故的预防措施是福建省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
(1)冒顶事故的地质因素分析。据统计,福建省煤矿易发生局部冒顶事故的主要地点有:顶板破碎、层理发育易脱层及伪顶发育的回采工作面和煤巷;煤层厚度变厚点、急倾斜煤层和煤质松软的回采工作面和切眼;见煤点和过断层破碎带的掘进工作面;采空区附近等。纵观这些冒顶事故发生的地点,都与地质因素有关。
福建主要含煤地层属二迭系下统童子岩组,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组成。主采煤层的顶板多为泥岩,少数粉砂岩。伪顶发育且不规则,岩性为泥岩或炭质泥岩,呈锅底状、透镜状等不规则状,大小不一,其完整性和稳定性差。直接顶多为泥岩、粉砂岩互层,层理发育,强度差,受后期构造影响,裂隙发育,采动后易形成“人字劈”等。许多案例证明,若不及时支护或支护质量低劣,往往造成冒落伤人事故。童子岩煤系形成之后,受燕山期构造运动改造,褶皱、断层、裂隙异常发育。褶曲的轴部、断层破碎带等部位岩石破碎易发生冒顶事故。
据某矿统计,百米之内竟有几十条大小不一的断层,有顶断底不断。如某矿“5.11”顶板事故,就因为采煤工作面顶板存在“隐形”断层,回柱时又没有打密集柱切顶,造成冒顶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
(2)冒顶事故的防治措施。在加强地质因素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制“三书”,详细阐述顶板的岩性——强度,完整性,层理,裂隙发育程度、发育方向;预测煤层厚度、倾角的变化,构造情况,采空区的分布范围等;建议生产部门选择何种支护方式;加强现场管理,坚持“敲帮问顶”制度,发现预兆,及时整改,即可有效地预防冒顶事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