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员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监理员 > 复习指导 > 正文

监理基础知识:预应力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2016-02-23 17:28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预应力筋的切割宜采用砂轮锯,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2、钢绞线穿束时,应逐根理顺,捆扎成束,不得紊乱;

3、施加预应力用的机具设备及仪表,应定期维护和标定;

4、预应力筋张拉前应清理承压板面,并检查承压板后面的砼质量。如该处砼有空洞现象,应在张拉前用环氧砂浆修补;

5、预应力张拉前应提供砼强度试压报告,当砼抗压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90%后,方可施加预应力;

6、锚具安装时模板应对正,夹片应打紧、且片位要均匀,但打紧夹片时不得过重敲打,以免把夹片敲坏;

7、大吨位预应力筋正式张拉前,会同专业人员进行试张拉。确认张拉工艺合理,张拉伸长值正常,并无有害裂缝出现后,方可成批张拉;

8、预应力筋在张拉时应先从零加载至量测伸长值起点的初应力,然后分级加载至所需的张拉力;

9、预应力筋的张拉管理,采取应力控制,伸长校核。实际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的允许偏差为±6%,如超过该值,应暂停张拉,采取措施调整后方可张拉,如伸长值偏小可采取超张拉措施,但张拉力控制不得超过相应标准规定的上限;

10、孔道管灌浆要求密实,水泥浆强度等级为C40。灌浆前孔道应湿润、洁净,灌浆应缓慢均匀地进行,不得中断并应排气通顺,如孔道堵塞必须更换灌浆孔,但必须将第一次灌入的水泥浆排除,以免两次灌入的水泥浆之间有气体存在,在灌满孔道并封闭排气孔后,宜再继续加压至0.5~0.7Mpa,稍后再封闭灌浆口;

11、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长度不宜小于30mm,锚具应用封端砼保护,当钢绞线有浮锈时,将其浮锈清除干净,避免张拉时因浮锈填满夹片牙槽,造成滑丝;

12、工具夹片为3片式,工作夹片为二片四开式,两者不可混用,工作锚不能当作工具锚重复使用;

13、锚具要求妥善保管,使用时不得有水、油物、锈等,当钢绞线较长需反复张拉锚固时,应在锚板锥孔中涂少量润滑剂;当夹片开裂严重或牙面破坏严重时需更换,不得使用;

14、张拉作业区,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张拉操作人员应是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张拉时应有安全措施,张拉千斤顶后不能站人,在砼浇筑前,已张拉好的钢绞线上严禁负重,严禁采用钢绞线作导电体;

15、锚固体系应配套使用,不得与其它体系混用。

16、张拉区内采取隔离措施,张拉端设安全网,张拉时设标志旗,专人巡视,严禁外人进入。

泵送混凝土

混凝土泵(泵车)应设置在作业棚内,安装应稳定、牢固。泵车安设未稳前,不得移动布料杆。作业前,应检查输送泵、电气设备是否正常、灵敏、可靠。

泵送前,应检查管路、管节、管卡及密封圈的完好程度,不得使用有破损、裂缝、变形和密封不合格的管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路布设要平顺。在高处、转角处应架设牢固,防止串动、移位;

(2)管路应设专人经常检查,遇有变形、破裂时,应及时更换。防止崩裂。

(3)混凝土泵在运转时发现故障,应立即停机检查,不得带病作业。

混凝土输送泵车操作人员,应熟悉和遵守泵车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规定。

(4)拆卸管路接头前,应把管内剩余压力排除干净,防止管内存有压力而引起事故。

(5)作业结束采用空气清洗管道时,操作人员不得靠近管道端部拆卸管路接头前,应把管内剩余压力排除干净,防止管内存有压力而引起事故。

(6)在五级以卜大风时,泵车不得使用布料杆作业。

(7)作业结束采用空气清洗管道时,操作人员不得靠近管道端部。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youyou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