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黄土地区进行公路工程建设时,由于黄土具有湿陷性、高孔隙比和低承载力等特点,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来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1. 换填法:将表层一定厚度的软弱或不良土壤挖除,用性能良好的材料(如砂石、碎石等)进行回填和压实。这种方法适用于浅层湿陷性黄土。
2. 预压法:通过在地基上施加额外荷载,使地基提前发生沉降,减少后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均匀沉降。此方法特别适合于含有大量水分、压缩性较高的黄土地区。
3. 化学加固法:利用石灰、水泥等材料与黄土混合,通过物理化学反应改善土壤性质,增强其强度和稳定性。例如,石灰改良是一种常见做法,可以有效减少湿陷性和提高承载力。
4. 排水固结法:在地基中设置垂直或水平的排水通道(如砂井、塑料排水板等),加速地下水排出,促进土体固结,从而达到加固目的。
5. 振动压实与强夯法:利用机械设备产生的振动能量或者重锤冲击作用于地面,使黄土密实度增加,提高地基承载能力。适用于处理较深的湿陷性黄土地层。
6. 桩基础技术:当上述方法难以满足要求时,可以考虑采用桩基础来传递上部结构荷载,避免直接将荷载施加在软弱的地基土层上。常用的有预制桩、灌注桩等形式。
选择具体地基处理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施工难度、经济成本等因素,并结合实际项目需求合理选用或组合使用多种方法。同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标准,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