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填方路基在施工完成后,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这种沉降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的:
1. 土体自重应力:高填方路基由于填充物的高度较大,其自身的重量会对下部土层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土体压缩变形,从而引起路基沉降。
2. 土体性质: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力学特性。例如,粘性土在湿化后容易发生流变现象,而砂土则可能因为密实度不够而导致较大程度的压缩。这些都会影响到高填方路基的稳定性与沉降量。
3. 水文条件:地下水位的变化对路基的影响很大。如果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过快,可能会导致土壤含水量变化,进而引起土体结构改变和强度降低,从而加剧了沉降问题。
4. 施工方法:不合理的施工工艺也是造成高填方路基沉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分层压实不够密实、填料选择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后期出现较大范围的下沉现象。
5. 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土体内部应力逐渐重新分布,初期快速发生的大部分沉降会慢慢减缓直至停止。因此,在路基建成后的最初几年内,可能会观察到较为明显的自然固结沉降过程。
6. 外部荷载:车辆等动荷载长期作用于高填方路基上,也会促使土体进一步压缩,造成额外的沉降。
为了有效控制和减少高填方路基的沉降问题,在设计与施工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例如合理选择填料、优化施工方案、加强地基处理等方法来提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