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岩土工程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7年岩土工程师考试《基础知识》知识点:力学

2017-07-14 15:26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九月的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马上就要到来了,为了助力考生备考,建设工程教育网的老师们为考生总结出以下知识点,助在备考路上坚持不懈的你一臂之力!

  1.基本要求

  (1)静力学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静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公理,分析相关问题,特别是对物体的受力

  分析;掌握不同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能够根据各种力系和滑动摩擦的特性,定性或定量地分析和解决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2)运动学

  熟练运用直角坐标法和自然法求解点的各运动量;能根据刚体的平行移动(平动)、绕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的定义及其运动特征,求解刚体的各运动量;掌握刚体上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刚体上各点速度和加速度的分布规律。

  (3)动力学

  能应用动力学基本定律列出质点运动微分方程;能正确理解并熟练地计算动力学普遍定理中各基本物理量(如动量、动量矩、动能、功、势能等),熟练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动量矩定理、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动能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定理;掌握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及方法,熟记杆、圆盘及圆环的转动惯量,并会利用平行移轴定理计算简单组合形体的转动惯量;能正确理解惯性力的概念,并能正确表示出各种不同运动状态的刚体上惯性力系主矢和主矩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能应用动静法求解质点、质点系的动力学问题;能应用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列出单自由度系统线性振动的微分方程,并会求其周期、频率和振幅,掌握阻尼对自由振动振幅的影响,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共振的概念。

  2.复习要点

  本章内容属基础考试部分,在试卷中有12道题,每题1分。要在平均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解一道题,说明题目的计算量不会很大,但概念性会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上。过去学习理论力学课程时,通常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定量解题上,而现在的复习是要注重对问题的定性分析。要想快速准确地作出定性分析,就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理论力学中的定义、定理及基本概念。

  (1)静力学

  静力学所研究的是物体受力作用后的平衡规律,重点主要是以下三部分内容。

  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平衡、刚体、力、力偶等)和公理,约束的类型及约束力的确定,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这一部分的难点就是物体的受力分析。在画受力图时,除根据约束的

  类型确定约束力的方向外,还要会利用二力平衡原理、三力汇交平衡定理、力偶的性质等,来确定铰链或固定铰支座约束力的方向。

  ②各种力系的简化方法及简化结果。其难点在于主矢和主矩的概念及计算。可通过力的平移定理加深对主矢、主矩、合力、合力偶的认识;通过熟练掌握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的计算,来得到主矢和主矩的正确结果。

  ③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及与之相对应的平衡方程,平衡方程的不同形式及对应的附加条件。难点在于物体及物体系统(包括考虑摩擦)平衡问题的求解。解题时要灵活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列平衡方程时要选取适当的投影轴和矩心(矩轴),使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准确地解答。

  相关推荐:2017年岩土工程师考试《基础知识》知识点:地基反力规定

本文是建设工程教育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建设工程教育网。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Keppo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