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7年度全国一、二级注册建筑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执)业资格、上半年二、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人事局,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驻长省中直单位人事(干部)处:
根据国家人事部和有关部委文件精神,为做好全国2007年度一、二级注册建筑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执)业资格考试、上半年二、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考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时间、地点及办法
(一)报名时间
考试报名时间:2007年3月12日至23日(省中直报名点周六、周日不休息)。
(二)报名地点
省中直报名点:驻长省、中直单位报名工作由省职考办负责,报考单位或个人统一到富锦路邮局大厅报名(建设街2766号,建设广场省人事厅大楼南侧50米)。
各市州报名点:各市州报名工作由当地人事职考部门负责,报名地点自行确定。省、中直驻其他市、州单位按属地原则到当地人事职考部门指定的地点报名。
为便于考生报考,提高工作效率,长春市所属单位报名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考生,直接到省中直报名点报名。
(三)报名办法
报名工作由报考人员所在部门或单位组织。须由报考人员本人填写《资格考试报名表》(见附件1,可复印、到报名点领取,或从省职考办网站www.jlzkb.com直接下载。表中有关考试类别、报考级别、报考专业、报考科目名称代码见附件2),经所在单位或档案存放单位审核同意并加盖公章后,到人事职考部门报名。报名时须提交下列材料:
1. 加盖单位公章的《资格考试报名表》;
2. 按照报名条件要求,提交相关毕业证书原件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原件(二、三级翻译除外);
3. 近期6个月内同一底片一寸彩色免冠照片3张;
4. 身份证复印件1张(贴在报名表背面);
5.上年度的考生,可凭原准考证直接报考(仍须提交加盖公章的《资格考试报名表》、照片和身份证复印件)。
在报名现场资格审查合格并交费后,由报考人员按照《资格考试报名表》填写的相关内容填涂《资格考试报名信息卡》,有滚动成绩的考生必须填涂上年度档案号。要认真核对涂卡信息,表卡相关内容必须一致,确保准确无误。如填写或涂卡信息不准确,后果自负。
二、考试时间及科目
| 考试类别 | 考试日期 | 考试时间及内容 | 备注 |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5月12日 | 
 上午8:00—11:30 建筑设计  | 
 考生应携带无声、无编程功能的计算器、三角板一套、丁字尺、建筑模板、绘图笔(墨线制图)、铅笔、橡皮、刀片(刮图用)、订书器、比例尺、圆规、图钉及胶带纸。  带“*”号的5个作图题考试科目的考生于考试前30分钟进入考场作准备。  作图题目草图纸统一配发,各科作图题考试每位考生发4张2号草图纸,考后收回。  | 
| 
 下午1:30—3:30 建筑经济、施工与设计业务管理  | |||
| 
 下午4:00—6:00 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  | |||
| 5月13日 | 
 上午8:00—11:30 * 场地设计(作图)  | ||
| 
 下午1:30—5:30 建筑结构  | |||
| 5月14日 | 
 上午8:00—10:30 建筑材料与构造  | ||
| 
 下午12:30—6:30 * 建筑方案设计(作图)  | |||
| 5月15日 | 
 上午08:00—10:30 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  | ||
| 
 下午12:30—5:30 * 建筑技术设计(作图)   | |||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5月12日 | 
 上午8:00—11:30 * 建筑构造与详图(作图)  | |
| 
 下午1:30—4:30 法律、法规、经济与施工  | |||
| 5月13日 | 
 上午8:00—11:30 建筑结构与设备  | ||
| 
 下午12:30—6:30 * 场地与建筑设计(作图)  | 
三、报考条件
| 
 考试类别  | 
 所学专业或职称  | 
 学位或学历  | 
 专业工作年限  | 
 最迟毕业时间  | |
| 
 一级注册 
建筑师  | 
 建筑学、建筑设计  | 
 建筑学硕士以上学历  | 
 2年  | 
 2005年  | |
| 
 建筑学学士  | 
 3年   | 
 2004年   | |||
| 
 本科五年制工学学士或毕业  | 
 5年  | 
 2002年  | |||
| 
 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或毕业  | 
 7年  | 
 2000年  | |||
| 
 专科三年制毕业  | 
 9年  | 
 1998年  | |||
| 
 专科二年制毕业  | 
 10年  | 
 1997年   | |||
| 
 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建筑工程、房屋建筑工程、风景园林、建筑装饰技术  | 
 工学博士毕业  | 
 2年  | 
 2005年   | ||
| 
 工学硕士或研究生班毕业  | 
 6年  | 
 2001年  | |||
| 
 本科五年制工学学士或毕业  | 
 7年  | 
 2000年  | |||
| 
 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或毕业  | 
 8年  | 
 1999年  | |||
| 
 专科三年制毕业  | 
 10年  | 
 1997年  | |||
| 
 专科二年制毕业  | 
 11年  | 
 1996年  | |||
| 
 其他工科  | 
 工学硕士或研究生毕业  | 
 7  | 
 2000年  | ||
| 
 本科五年制工学学士或毕业  | 
 8  | 
 1999年  | |||
| 
 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或毕业  | 
 9  | 
 1998年  | |||
| 
 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首次报考人员需满足下列条件: 
1、专业、学历及工作时间按上述要求执行; 
2、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应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满15年,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专业负责人,完成民用建筑设计三级及以上项目四项全过程设计,其中二级以上项目不少于一项。 
(2)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专业负责人,完成其他类型建筑设计中型及以上项目四项全过程设计,其中大型或特种建筑项目不少于一项。 
说明:“民用建筑设计”、“其它类型建筑设计”等级的划分参见国家物价局、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通知》([1992]价费字375号)及《工程设计收费标准(1992年修订本)》中的工程等级划分。 
3、职业实践要求:按照一级注册建筑师职业实践标准,申请报名考试人员应完成不少于700个单元的职业实践训练。报考人员应提供本人的《一级注册建筑师职业实践登记手册》,以供审查。  | |||||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建筑学(建筑设计技术)  | 
 四年制中专(含高中起点三年制,不含职业中专)毕业  | 
 5年  | 
 2002年  | |
| 
 三年制中专(含高中起点二年制,不含职业中专)毕业  | 
 7年  | 
 2000年  | |||
| 
 三年制成人中专(不含职业中专)毕业  | 
 8年  | 
 1999年  | |||
| 
 相近专业  | 
 四年制中专(含高中起点三年制,不含职业中专)毕业  | 
 8年  | 
 1999年  | ||
| 
 三年制中专(含高中起点二年制,不含职业中专)毕业  | 
 10年  | 
 1997年  | |||
| 
 三年制成人中专(不含职业中专)毕业  | 
 10年  | 
 1997年  | |||
| 
 建筑学(建筑设计)  | 
 大专毕业  | 
 3年  | 
 2004年  | ||
| 
 相近专业  | 
 4年  | 
 2003年  | |||
| 
 建筑学  | 
 本科(含以上)毕业  | 
 2年  | 
 2005年  | ||
| 
 相近专业  | 
 本科(含以上)毕业  | 
 3年  | 
 2004年  | ||
| 
 二级注册建筑师首次报考人员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专业、学历及工作时间按上述要求执行; 
2、具有助理建筑师、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从事建筑设计或相关业务3年(含3年)以上人员。 
3、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应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满13年,且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专业负责人,完成民用建筑设计四级及以上项目四项全过程设计,其中三级以上项目不少于一项。 
(2)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专业负责人,完成其他类型建筑设计小型及以上项目四项全过程设计,其中中型项目不少于一项。  | |||||
| 
 注:“相近专业”系指:中专为建筑装饰、城镇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村镇建设专业;大专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装饰技术、房屋建筑工程专业;本科及以上为城市规划、建筑工程专业。  | |||||
四、考试相关政策及事项
(一)根据国家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事部令第3号),凡不具备规定学历,或弄虚作假提供假学历、假证明、假证件等,以及在人事职称考试部门组织的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替考、手机作弊等严重违纪违规不满3年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否则一经查出,概不退费,追究责任,后果自负。
(二)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实行5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参加考试人员必须在连续5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考试科目为合格。
(三)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参加考试人员必须在连续2个年度内通过应试科目。
(四)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参加全部4个科目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2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考试科目为合格;符合免试条件,参加2个科目考试的,必须当年成绩全部通过为合格。
根据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4〕13号)的规定,凡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和环境保护验收的单位,应配备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聘任工程师职务。
截至2003年12月31日前,长期在环境影响评价岗位上工作,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免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2个科目,只参加《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2个科目的考试:
1.受聘担任工程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3年,累计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业务工作满15年。
2.受聘担任工程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取得环保总局核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合格证书”。
(五)报考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必须一次性通过全部科目考试,方可取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考试合格取得专业资格(水平)证书人员,表明其已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从获得证书的人员中择优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取得二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者,可聘任翻译职务;取得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者,可聘任助理翻译职务。
1、截至2006年底,二、三级英语、日语、法语翻译专业资格(水平)笔译、口译交替传译类和二级英语口译同声传译考试已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各地区、各部门不再进行翻译系列英语、日语、法语的翻译、助理翻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2、2007年度二级、三级阿拉伯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笔译和口译交替传译类考试在全国范围举行,自2008年度起,各地区、各部门不再进行翻译系列阿拉伯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的翻译、助理翻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3、我省的英语、日语二、三级笔译报名及考试工作由人事职称考试机构承担。
我省的英语、日语二级口译(交替传译)、三级口译报名及考试工作由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承担。联系地址:长春市高新开发区学宛街219号,联系电话:0431-87016147.
4、全国上半年口译考试时间为5月12日;下半年口译考试时间为11月10日。
根据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有关规定,参加二级口译同声传译的考生,持二级交替传译合格证书,可免考“口译综合能力”,只考“口译实务(同声传译)”1个科目。
上半年考试的法语二级笔译、口译(交替传译),三级笔、口译在北京、上海设立考点;阿拉伯语二级笔译、口译(交替传译)、三级笔、口译在北京设立考点。
下半年考试的英语二级口译(同声传译),俄语、西班牙语二级笔译、口译(交替传译),三级笔译、口译在北京设立考点;德语二级笔译、口译(交替传译),三级笔、口译在北京、上海设立考点。
拟参加外地相关语种考试的考生可以与相应城市考试部门联系报考事宜:
北京社科BFT考试培训中心(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内),联系电话:(010)65145026、65240517.
国家经贸委上海经理学院(上海市徐汇区梅陇路161号),联系电话021-64773968-1101(2506)。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市江西中路215号175室),联系电话021-63210107(6)。
五、考试收费
(一)报考一、二级注册建筑师,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调整注册建筑师和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注册收费标准的通知》(计委价格[2000]299号)和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复函》(吉价收函 [2001]52号)文件规定,每人交报名费13元,客观题考试每人每科交考试费60元;作图题考试每人每科交考试费120元。
(二)报考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146号)和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复函》(吉价收函[2001]52号)文件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科目每人交考试费55元,其他科目每人每科交考试费35元。
按照国家规定,人事职称考试机构负责考试报名工作,环保部门负责在报名现场收费,开具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统一提供的收据,并于报名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所收取费用、收据存根(含收据附联、多余空白收据、作废收据)和汇帐凭证报省环保局,由省环保局汇寄至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评估中心根据以上3项依据,开具正式发票后返回各地环保部门,各地环保部门负责将发票返回考生。
(三)报考英语、日语二级、三级笔译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复函》(吉价收函[2001]52 号)文件规定,每人报名费13元,二级笔译每人考试费562元,其中490元上交国家;三级笔译每人考试费472元,其中400元上交国家。
以上考试各市州人事职考部门留用报名费13元。
六、考试教材征订
一、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征订工作由省建设厅负责,联系电话:0431—82752399.
七、考试成绩发布及资格证书颁发
考试成绩一般由国家在考后2个月左右发布。考试合格(资格)证书一般由国家在发布考试成绩后的1个月后开始下发。省职考办网站将及时发布成绩查询和证书发放通知,考生可直接上网免费查询。
考试合格者由人事职考部门颁发国家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与相关部委共同用印的资格证书,全国范围有效。在省职考办报名的,到长春市建设广场富锦路邮局(省中直报名点)领取;在各市州报名的,按当地人事职考部门指定的时间地点领取。资格证书须由本人持《准考证》、身份证领取,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证书工本费。
获得资格证书人员,须按有关规定到相应业务主管机构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八、工作要求
(一)各市州人事职考机构要认真组织报名工作。一是要把好报名质量关。要按照国家人事部3号令,严格审查报考资格,实行复审制,应认真审查学历(或学位)证书、资格证书、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的原件。二是要采集考生照片,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要确保考生报名信息准确。要认真指导考生正确填写报名表和填涂报名信息卡,并实行考生现场确认报考信息并签字的做法。四是要指定专人负责校对和复核报名信息工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五是认真做好报名信息上报工作,上报时间另行通知。
(二)各市州人事职考机构要加大对国家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事部令第3号)的宣传力度。各部门、各单位在组织考生报名时也要依据人事部3号令对考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报名时要现场公示考试纪律,使每个考生了解考试纪律规定,充分认识违纪违规行为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危害。各级人事职考机构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人事部3号令,进一步加大严肃考风考纪工作的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考试工作环境,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三)各市州人事职考部门与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强化管理,优质服务,切实做好各个环节的考务工作,确保考试工作万无一失。
附件:
1.资格考试报名表
2.考试类别、级别、专业及科目代码表
3.环境保护相关专业新旧专业对应表(略)
4.2007年度全国一、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考生注意事项
二〇〇七年二月十五日
| 
 姓 名  | 
 | 
 性 别  | 
 报名序号  | 
 贴照片处 
(1) 
(近期6个月内一寸彩色免冠照片)  | ||||||||||||||
| 
 证件号(身份证、军官证、护照)  | 
 | 
 出生日期  | 
||||||||||||||||
| 
 学 历  | 
 所学专业  | 
 | 
 毕业时间  | 
|||||||||||||||
| 
 工作年限  | 
 专业年限  | 
 | ||||||||||||||||
| 
 现 职 称  | 
 | 
 职称聘任年限  | 
 | |||||||||||||||
| 
 工作单位 
(或存档单位)  | 
 | |||||||||||||||||
| 
 通讯地址  | 
 | |||||||||||||||||
| 
 邮政编码  | 
 | 
 联系电话、手机  | 
 | |||||||||||||||
| 
 考试类别  | 
 | 
 代码  | 
 | 
 报考级别  | 
 | 
 代码  | 
 | |||||||||||
| 
 报考专业  | 
 | 
 代码  | 
 | 
 报考科目总数  | 
 | |||||||||||||
| 
 本次报考科目   | 
 | 
 代码  | 
 | 
 本次报考科目  | 
 | 
 代码  | 
||||||||||||
| 
 | 
 代码   | 
 | 
 | 
 代码  | 
||||||||||||||
| 
 | 
 代码   | 
 | 
 | 
 代码  | 
||||||||||||||
| 
 | 
 代码  | 
 | 
 | 
 代码  | 
||||||||||||||
| 
 | 
 代码  | 
 | 
 | 
 代码  | 
||||||||||||||
| 
 考生档案号  | 
 (有滚动成绩的考生必填,新报名考生不填)  | |||||||||||||||||
| 
 考生承诺  | 
 1、本人在报名表上提供的信息,及报名或审查时提供的学历证书等相关证件真实有效。 
2、本人已学习和熟知《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国家人事部3号令)。 
3、本人近3年内没有替考、手机作弊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没有受到停考3年的处罚。 
4、本人身体健康,能够适应考试。保证在考试中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服从考试管理。 
5、上述承诺,如有不实,后果自负。  
考生本人签字:  | |||||||||||||||||
| 
 单位意见  |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审批意见   | 
 (考试机构盖章) 
年 月 日  | |||||||||||||||
| 
 类 别  | 
 级 别  | 
 专 业  | 
 科 目  | 
| 
 一级注册建筑师 
代码:27  | 
 免试部分科目续考 
代码:5  | 
 一级注册建筑师 
代码:01  | 
 建筑技术设计(作图题) 代码:2  | 
| 
 建筑结构 代码:4  | |||
| 
 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 代码:5  | |||
| 
 建筑经济、施工与设计业务管理 代码:7  | |||
| 
 建筑方案设计(作图题) 代码:8  | |||
| 
 全部科目 
代码:9  | 
 一级注册建筑师 
代码:01  | 
 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 代码:1  | |
| 
 建筑技术设计(作图题) 代码:2  | |||
| 
 建筑设计 代码:3  | |||
| 
 建筑结构 代码:4  | |||
| 
 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 代码:5  | |||
| 
 建筑材料与构造 代码:6  | |||
| 
 建筑经济、施工与设计业务管理 代码:7  | |||
| 
 建筑方案设计(作图题) 代码:8  | |||
| 
 场地设计(作图题) 代码:9  | |||
| 
 二级注册建筑师 
代码:28  | 
 全部科目 
代码:4  | 
 二级注册建筑师 
代码:01  | 
 场地与建筑设计(作图题) 代码:1  | 
| 
 建筑结构与设备 代码:2  | |||
| 
 法律、法规、经济与施工 代码:3  | |||
| 
 建筑构造与详图(作图题) 代码:4  | 
附件4:
2007年度全国一、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
考 生 注 意 事 项
一、参加知识题考试:
(一)考生必须携带2B铅笔和橡皮参加考试。参加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结构》科目考试的考生,还必须携带无声、无编程功能的科学计算器。
(二)在答题前,考生必须认真阅读印于封二的“考生须知”,必须将工作单位、姓名、准考证号如实填写在试卷规定的栏目内,将姓名、科目代码和准考证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栏目内。在其它位置书写单位、姓名、考号等信息的作为违纪卷,不予评分。
(三)按题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选项对应的字母用2B铅笔涂黑。如有改动,必须用橡皮擦净痕迹,以防电脑阅卷时误读。
二、参加作图题考试:
(一)考生于考试前30分钟进入考场做准备。
(二)考生必须携带以下工具和文具参加作图题考试:无声、无编程功能的计算器。三角板一套、圆规、丁字尺、比例尺、建筑模板、绘图笔一套、铅笔、橡皮、钉书器、刀片(刮图用)、图钉及胶带纸等,参加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技术设计》和《场地设计》科目考试的考生还还携带2B铅笔。
(三)正式答题前,考生必须认真仔细阅读本作图题考试科目的“考生须知”,将姓名、准考证号如实填写在试卷封面规定的栏目内。参加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技术设计》和《场地设计》科目考试的考生,还须将姓名、科目代码和准考证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栏目内。在其它位置书写单位、姓名、考号等信息的作为违纪卷,不予评分。
(四)作图题必须按规定的比例用黑色绘图笔绘制在试卷上。所有线条应光洁、清晰,不易擦去。各科目里若有允许徒手绘制的线条,其有关说明见本作图题科目的“考生须知”中的规定。不得用彩色笔、铅笔或圆珠笔制图,不得将考场为考生配发的草图纸夹带或粘贴在试卷上,也不允许考生在试卷上做与考题作答无关的标记,否则按无效卷处理,不予评分。
(五)考生可将试卷拆开以便作答,试卷答完后由考生本人将试卷中的每一页重新按照试卷页码编号顺序用钉书器装订成册,钉书钉应均匀地钉在图纸左侧距边缘15mm处。试卷不可缺页,否则按无效卷处理,不予评分。
(六)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技术设计》和《场地设计》两门作图题考试都为作图选择题,该两门考试的每一道大题都为作图选择题,都有作图选择题列于试卷上,参加该两门作图题考试时,考生必须:1、完成作图任务;2、根据自己的作图对试卷上该道大题的每一道选择题作答,即在试卷上将自己对选择题所选择的答案进行填涂;3、完成填涂答题卡的任务。若漏做其中一项,均视为无效卷,不予评分。每一个选择题只能选择一个正确答案,且要求考生在试卷上对作图选择题所选的答案与答题卡所填涂的答案必须一致。在填涂答题卡时,须用2B铅笔涂黑,如有改动,必须用橡皮擦净痕迹,以防电脑阅卷时误读。试卷上的选择题使用铅笔作答。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