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区位论
意义:(1)提出了农业土地利用的配置原理;
(2)指出了位置级差地租对农业配置的决定作用,是城市内部土地配置的理论基础;
(3)适合生产力水平不发达阶段;
(4)对农业土地利用配置有指导意义。
(二)工业区位论
1.原理:运输、劳动力、集聚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论区位。当集聚因子对成本的节约大于由于区位变化增加的运输和劳动力成本时,工业企业趋向于集聚区位。
2.运输因子(运费)对工厂配置的影响
原材料系数=稀有性原材料总重/制成品总重
当原材料系数<1,工厂应配置在中心消费地;(如酒厂、饮料厂、水泥厂等)
当原材料系数>1,工厂应配置在原材料产地;(如采矿、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等)
当原材料系数=1,配置在原材料产地至消费地间的任一点。(如加工业等)
3.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当一地单位产品中劳动力费用节约大于运费增加时,工业趋向布局于该地。
劳动系数(L)=劳动成本指数/地域重量
当劳动系数>1时,指向劳动成本低的区位;
当劳动系数<1时,指向运费低的区位;
当劳动系数=1时,二者均可。
4.集聚因子将会使运输及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形成由三个因子共同决定的区位。
(三)区位理论在土地估价中的作用
区位理论在土地估价中的作用主要结合城市土地利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实质即是对土地区位的利用。由于城市具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因而在空间上便形成了复杂的土地区位利用格局。一般来说,城市中的重要商业企业总是占据城市的最优经济区位,但同时商业企业的布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土地区位的优劣。城市中的行政、文化、教育事业单位总是占据一个城市的最优环境区位,但同时它们又在创造着良好的环境区位。上述的经济区位和环境区位都是由土地区位派生的,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土地区位情况:当以经济效益指标衡量土地区位时,称之为土地的经济区位,简称经济区位;当以环境效益为指标衡量土地区位时,称之为土地的环境区位,简称环境区位。虽然从长远来看,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是一致的,但它们的现实表现形态却是不同的,因此对土地区位作上述区分是很有必要的。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而言,它们是形成城市土地区位的一般物质基础,其结构密度和布局情况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土地区位的优劣。土地区位的优劣,具体体现在土地的生产力方面,从而直接影响级差地租,同时对地产的评估价格起决定性的作用。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