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代理人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土地代理人 > 复习指导 > 正文

09年代理实务辅导:土地使用权抵押权设定登记法律特征

2008-12-30 11:03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一)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权设定受范围限制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用于抵押的土地使用权必须是通过有偿出让或转让方式取得,并已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的土地使用权。

  1、可以用于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有

  (1)以出让方式获得的土地使用权。

  (2)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并符合下列条件的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

  1.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2.领有国有土地使用证。

  3.具有合法的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产权证明

  (3)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四荒”土地使用权。

  (4)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

  2、不得设定抵押权的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

  (1)土地所有权。

  (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

  (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

  (5)依法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6)依法不得抵押的财产。

  (二)当地上存在房屋等建筑物或其他定着物时,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及其他定着物随之抵押;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也随之抵押。

  (三)土地使用权抵押权设定本身并不发生土地使用权转移

  (1)土地使用权抵押后,土地使用者可继续对土地进行占有、收益,只有在债务不能履行时,抵押权人才能依照法定程序处分土地使用权,此时土地使用权才发生转移。

  (2)土地使用权人将土地抵押后,并不丧失转让权,但在转让土地使用权时,应告知抵押权人。

  (四)土地使用权的抵押必须进行地价评估

  (五)抵押权人享有优先受偿权利

  债务人在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拍卖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六)房地产抵押,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抵押合同。

  (1)抵押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①被担保的主债权种类、数额。

  ②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③抵押物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权属或者使用权权属。

  ④抵押担保的范围。

  ⑤当事人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2)订立抵押合同时,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

  (3)抵押合同的内容不得违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规定

  (4)房地产抵押合同签订后,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不属于抵押财产。

  (七)未办理抵押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题目:土地使用权抵押权设定登记的法律特征体现在:( )

  A、用于抵押的土地使用权必须是通过有偿出让或转让方式取得,并已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的土地使用权
  B、土地和地上建筑物可以分开抵押
  C、土地使用权抵押权设定本身并不发生土地使用权转移
  D、土地使用权的抵押必须进行地价评估E抵押权人享有优先受偿权利
  答案:(ACDE)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