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岩土工程师 > 考试动态 > 正文

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选择题精炼

2008-03-31 17:07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桩基础,一般性勘探孔应深入桩端平面以下()。

  A.10m;

  B.5~10m;

  C.4倍桩径;

  D.3~5m;

  (答案:D)

  2、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

  A.5m;

  B.5倍桩径;

  C.4倍桩径;

  D.10倍桩径;

  (答案:C)

  3、关于桩端进入冻深线或膨胀土的大气影响急剧层下的深度的确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应通过抗拔稳定性验算确定;

  B.不得小于4倍桩径及1倍扩大端直径;

  C.最小深度应大于1.5米;

  D.不得小于2倍桩径

  (答案:D)

  4、桩进入液化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1倍桩径;

  B.砂土不宜小于1.5倍桩径;

  C.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倍桩径;

  D.坚硬粘性土不应小于50cm.

  (答案:A)

  5、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取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可根据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取地面处水平位移为10mm(对于水平位移敏感的建筑物取水平位移6mm)对应的荷载;

  B.对于桩身配筋率等于或大于0.65%的灌注桩,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临界荷载;

  C.缺少水平静载试验时,可按有关公式估算;

  D.灌注桩配筋率对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的取值有一定影响。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6、下列()情况适合于用静压预制桩?

  A.桩身穿过季节性冻土、膨胀土;

  B.桩底持力层为密实碎石层;

  C.桩身穿过淤泥土层;

  D.桩顶持力层为硬粘性土;

  E.桩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答案:CDE)

  7、按整体破坏模式计算群桩承载力,对于假想实体深基础,下述正确的是()

  A.基底面积为承台底面积;

  B.基底面积为边桩外围所包围的断面;

  C.基底面积为边桩中线所包围的底断面;

  D.基底面位置取在承台底面处;

  E.基底面位置取在桩端处。

  (答案:AB)

  8、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规定,在冲击成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进入基岩后每钻进()毫米应清孔取样一次,以备终孔验收?

  A.非桩端持力层为300~500mm;

  B.桩端持力层为100~300mm;

  C.桩端持力层为300~500mm;

  D.非桩端持力层为100~300mm;

  (答案:AB)

  9、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有关规定,下列阐述正确的有()。

  A.复合受荷桩是指复合桩基中的基桩;

  B.排列基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长期荷载重心重合,并使桩基受水平力和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的截面模量;

  C.一般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

  D.当硬持力层较厚且施工条件许可时,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宜达到桩端阻力的临界深度。

  (答案:BCD)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