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住宅向商品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参建各方共同努力,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建筑结构安全的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工程质量尤其是住宅工程质量离人民群众满意的要求仍有差距,其主要症结是广泛存在于住宅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它成为影响工程质量的顽症,损坏了消费者利益,也影响到政府建筑主管部门的形象,甚至引起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一、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状况质量通病是指各类影响工程结构、使用功能和外形观感的常见性质量损伤,相对于质量事故而言,往往不被工程建设参与各方所重视,但又广泛存在于建筑过程各个环节中,是易发病常见病。
今年南京市共接待的工程质量投诉105起,其中有墙板裂缝的质量投诉49起,渗漏的投诉37起,其它投诉19起。由此可见,裂缝和渗漏是南京地区目前最流行的工程质量通病。虽然这些通病大多不影响结构安全,但造成住户的利益损失,影响到居住的安全感。纵观当前建筑工程的现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仍值得我们重视。
1、建筑市场管理虽经多年专项治理,但从业人员素质差,建设队伍僧多粥少,恶性竞争,低价竞标,市场多头管理而不能形成合力的问题依然存在;2、监理、勘察单位行为不规范、工作不到位。从全省巡查结果来看,仅行为违规问题,监理单位占28.5%,勘察单位18.4%,施工单位占12.3%,设计单位占11%,实体质量问题占17.5%,建设单位12.3%。勘察单位存在勘察孔深度不够,土层取样数量少,不提供土层试验记录等问题;监理单位未能履行质量责任和义务,工作不到位,把关不严格,73.7%监理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配置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总监不在现场或总监是非土建类,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照抄、照搬,无针对性,现场监理工作中存在原材料进场报验不严,主要工序和分项工程验收签字把关不严等情况。
3、检测市场混乱,为争取检测业务而违规检测,出具假报告,未能真实反映工程质量状况,影响对工程质量的判断。
4、社会对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房屋建筑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个人买房越来越多。建筑产品是特殊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对工程质量挑剔理所当然,因而投诉和纠纷有所增加。
二、参建各方应高度重视治理质量通病工程质量通病涉及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材料、验收的各个环节,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勘察设计单位高度重视和紧密配合,从各个环节入手,克服诸多外界因素如工期、工程造价和市场管理等影响,共同控制通病问题的发生。
(一)建设单位按照“谁开发、谁负责”的原则,工程建设开发单位是住宅建设开发的主体和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控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对工程质量全面负责。应严格贯彻IS09000质量贯标认证要求,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
1.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规定,认真选择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材料供应商。
2.确定创建工作的质量目标,组织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分别制定具体的技术措施、实施办法和责任制,建立创建“无裂缝,无渗漏”工作的质量保证体系,对落实情况开展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并通过合同的形式约定奖惩标准。
3.组织和督促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对管理人员开展预防和控制“无裂缝,无渗漏”工作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责任心与积极性。
4.工程竣工后,组织对创建“无裂缝,无渗漏”工作进行验收、评比和总结,兑现奖惩约定。
(二)设计单位建筑工程的质量形成是设计质量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设计工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最终质量。因此设计是工程质量的先导,设计单位须对工程的设计质量全面负责。
1.房产开发单位在进行前期策划时,就必须按照“无裂缝,无渗漏”工作目标,向设计单位提出有具体创建要求的项目设计计划书。
2.设计单位在确保现行国家设计验收规范、质量标准实施的基础上,根据房产开发单位提供的项目设计计划书,进行实现“无裂缝,无渗漏”目标的设计工作。
3.设计单位应对施工工艺提出相应的说明和操作要求,便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操作工人和监理人员掌握执行,并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4.设计单位应按照开发商的要求,将“无裂缝,无渗漏”设计列为设计工作质量的一项考核标准,明确责任,在审核设计文件中建立防通病的审批制度。
(三)施工单位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最终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施工单位必须对施工质量负责,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管理。
1.严格贯彻IS09000质量贯标认证要求,根据“无裂缝,无渗漏”工作的质量目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认真进行设计图纸的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创建工作的技术措施和人员责任制。
2.在工程施工中,应以“预防为主”,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加强事前控制和事后检查,把可能产生的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1)对每道工序的操作质量进行巡视检查,对违章操作,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
(2)在工序质量的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进行工序质量的交接检查,坚持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转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原则;
(3)隐蔽工程验收检查后,要办理签证手续,对查出的问题必须认真处理,经监理工程师复核认证后,方能转入下道工序;
(4)对成品采取包裹、覆盖、局部。封闭等保护措施,防止后续工序施工对成品的污染和损坏。
3.严格对建筑材料选择和控制,采购前选择好供应商并取得和封存样品,做好材料验收和材料合格证明资料收集工作,材料登账入库后做好保管工作,以确保住宅工程的内在4.做好“无裂缝,无渗漏”工作的施工资料记录,在工程完工提请建设单位验收时,提出专项总结报告、申请验收,并在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后将创建工作的施工资料记录整理成册,归入档案。
5.在住宅工程保修期内,配合建设方做好用户回访工作,开展创建工作的质量跟踪,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四)监理单位监理单位代表建设单位对住宅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是搞好住宅工程质量的保证,应对工程质量承担相应的监理责任。
1.严格贯彻IS09000质量贯标认证要求,加强过程控制,切实做好施工监理工作。根据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针对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通病”,专题编制预防措施,做到组织落实、技术落实、责任落实。
2.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计划和“通病”控制的技术措施,协助施工单位完善创建工作的质量保证体系。针对建筑工程中容易产生的部位、节点,事先提出有关施工工艺方面的具体要求,设立预防“通病”的质量监控点。召集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开展创建工作学习和培训。
3.明确监理人员分工,做到每个单位工程有专人负责,加强落实旁站和跟踪监理,建立隐蔽工程报验制度,并做好各项监理工作的详细记录。做好控制“通病”的信息收集、整理、储存、分析,并及时将其反馈到业主、设计、施工等有关单位,作为完善和保证创建工作实施的科学依据。使“通病”控制始终贯穿整个施工全过程。
4.组织、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和矛盾,发现渗漏隐患时,应立即通知施工单位整改、复查,做好监理整改记录。对经复查不合格的,应及时向业主汇报,采取强制措施。
5.进行施工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制定并明确每个具体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要点和相应的控制手段。对工序交接进行检查,坚持上道工序未经检查不准进行下道工序的原则。上道工序或隐蔽工程完成后,先由施工单位自检、专职检,合格后再由监理单位到现场会同施工单位检验,隐蔽工程初验合格后填报隐蔽工程验收通知单,报告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
6.对工程所需要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把好材料的选择、审核,检验、保管和使用关,做好材料的质量监理工作。
7.总监理工程师必须检查督促各分管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对不称职的要及时撤换,确保工程监理到位。
三、明年治理通病举措长阳小区被确定为防治质量通病的试点工程后,我站成立了由站长、总工程师负责的监督小组与课题组和参建各方紧密配合,根据工程试点项目、内容、要求,认真编制工程质量监督方案,方案中对防裂、抗渗、隐蔽验收、关键工序等重要控制点,结合强制性标准的有关要求向现场各责任主体进行专项交底。对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建设各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的规范性和执行强制性标准的准确性进行监督检查,促进质保运行体系的形成。在施工过程中认矣分析通病发生的原因,探讨治理通病的方案措施,把通病的预防做为监督工作的要点;结构裂缝的控制重点放在检查隐蔽验收中抗裂钢筋的分布、模板刚度和稳定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砼与墙体的连接部位的处理是否符合防裂要求等;在桩基工程中,重点对压桩的油压、桩的垂直度、桩位偏差和桩基的检测结果的监控,注意观察分析施工过程中和主体验收后沉降观测的数据变化。
在今年监督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规范工程质监工作,将渗漏和裂缝问题做为明年通病治理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和深度,把执行15种质量验收规范和标准强制性条文与治理通病有机结合起来,完善质量监督的工作程序,减少质量通病发生的可能性。各质监科充分利用激光测距仪、三维定向仪等。先进的检测仪器对涉及结构安全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的分项工程加大监督抽检力度,以及时消除工程质量隐患和质量通病,从而提高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我们相信,只要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年集中力量,攻克一两个难题,在未来几年内南京地区住宅工程质量水平一定会有一个新的提高。
上一篇:谈审图在施工阶段监理工作中的作用
下一篇: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及其应用指南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