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灾区居民生活用水常识详解

2014-09-01 10:36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哪些水可以饮用瓶装水、开水或经过消毒的水。

  如果没有条件烧开水,可以使用专业人员提供的消毒药剂进行消毒后饮用。

  不要使用被污染的水洗碗、刷牙、洗菜、洗水果等。

  2.水质卫生灾区水质卫生的要求是:感官上应基本无色、无臭、无悬浮物和水生物;不含有致病微生物。

  饮用水一定要经过消毒。

  3.震后供水问题强烈地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严重污染,这些问题为供水带来极大困难。

  4.灾区给水卫生灾区给水卫生是指如何保证灾区有质好、量足、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供应。其重要意义是,生活饮用水使用与管理不当,可能会引起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水系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等的暴发性流行。

  工农业排放水对水源的污染也可造成某些化学有害物质中毒。

  灾民长时间不能洗澡换衣服,往往是各类传染病暴发的隐患。

  5.灾区生活用水灾区生活用水包括饮用水和一般的生活用水两部分。

  以灾区水源作为饮用水时,应沉淀净化消毒后,煮沸饮用,确保安全。一般的生活用水指用于洗涮等用途的水,要求感官性状良好,无臭、无异味,水量足,使用方便。

  6.如何进行饮用水消毒对浑浊或不符合饮用卫生标准的水,要净化后消毒使用。

  (1)浑水澄清法用明矾、硫酸铝、硫酸铁或聚合氯化铝作混凝剂,适量加入浑水中,用棍棒搅动,待出现絮状物后静置沉淀,水即澄清。没有上述混凝剂时,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木芙蓉、锦葵、马齿苋、刺蓬或榆树、木棉树皮捣烂加入浑水中,也有助凝作用。

  (2)饮水消毒法煮沸消毒效果可靠,方法简便易行。也可用漂白粉等卤素制剂消毒饮用水。按水的污染程度,每升水加1-3mg氯,15-30分钟后即可饮用。为验证氯素消毒效果,加氯30分钟后应做水中剩余氯测定,一般每升水中还剩有0.3mg氯时,才能认为消毒效果可靠。个人饮水每升加净水锭两片或2%碘酒5滴,振摇2分钟,放置10分钟即可饮用。

  7.如何储存饮用水饮用水必须储存在坚固的塑料容器内,并拧紧盖子。

  在每个容器内都要加入含氯消毒剂。所有的容器都要有标识,避免盛水的容器与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如杀虫剂、汽油等。

  将储存水的容器放在阴凉处,不要在太阳下暴晒。储存水应该每6个月更换一次。

  8.如何保证在家中饮用安全的水使用各种办法烧开水,不要饮用变色、有异味的水。

  9.临时供水方式有哪些水源距居民点很远时,可用运水车拉水。按每人每日应急用水5-6L计算,一辆运水车每日可供约3000人。用运水车供水时,要设专人负责,将漂白粉加入水箱内进行消毒。降雨时,可用盆、雨布、塑料布等接水,澄清后加漂白粉消毒。储水可用缸、罐或水泥槽。对洗澡、洗衣用水,可在地上挖坑,里面垫塑料布,留小口加盖储水。

  10.加强饮水安全重要性及常识宣传饮水安全直接关系灾民及救灾人员的身体健康以及疾病控制应通过传单、手册、广播等方式,加强饮水安全重要性及其常识宣传,人员的饮水卫生意识。

  11.其他注意事项取水优先选井水、泉水,也可选用河岸渗滤水。

  保护水源,水源要远离粪便、垃圾、污水、腐烂尸体。

  不在水源边喷洒农药等化学药剂。

  自家取水切记要消毒。

  水桶、水缸勤刷洗。

  不用浑浊、有颜色的水洗漱。

责任编辑:soso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