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考前辅导资料精选(46)

2010-09-17 14:31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四、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纲的要求:

  1.掌握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要求;3.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4.熟悉常用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与适用范围;

  1.自然环境调查内容

  1.1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包括:

  ⑴地理特征因素(行政区域、地形地貌、坡向坡度、海拔、经度、纬度等)。

  ⑵地质构造;

  ⑶地震烈度;

  ⑷气象气候因素:气温、降水与蒸发、风况、霜雪等,注意极端气象的调查;

  ⑸水文:河流水系、流量、流速、洪枯比等,注意极端水文条件的调查;

  ⑹水文地质与地下水:地下水储量、可开采量、补排关系等。

  ⑺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等。

  ⑻项目拟建区域人类开发历史、开发方式和强度;

  ⑼项目拟建区域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

  ⑽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1.2环境调查基础图件:基础图件收集与编制,主要收集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当已有图件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1级项目要应用遥感和地面勘察、勘测、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编制各种基础信息图件。

  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的内容包括

  2.1社会结构情况,如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均土地资源、人均水资源)、人口生活水平、科技和文化水平等。

  2.2自然资源状况,如水资源、土壤资源、动植物资源。

  2.3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如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等;

  2.4规划调查,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其他与环境有关的规划。

  2.5移民问题的调查,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移民区产业情况,住区情况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

  3.生态现状评价

  3.1评价要求:⑴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环境生态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结构及其环境功能进行评价。⑵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⑶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

  3.2生态参数数值的汇总和整理

  3.2.1生态参数数值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⑴野外调查;⑵室内化验分析;⑶定位或半定位观测;⑷从地图、航片、卫片上提取信息;⑸从有关部门收集、统计和咨询。

  3.2.2对取得的大量生态数据,进行汇总和整理。进行数学模式评价,要进行统计分组和标准化处理。

  3.3现状评价

  3.3.1评价的内容:⑴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⑵从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⑶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3.3.2评价方法: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也可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

  3.4现状评价的结论:要明确回答区域环境的生态完整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土地和植被的生产能力受到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要回答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对干扰的承受能力,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判定。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