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岩土工程师考试辅导: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3

2010-10-15 15:45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溶隙、溶孔

  溶隙及溶孔主要发育在虹吸管式循环亚带及深循环带,形态呈细缝状及蜂窝状,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也有较大的,似小溶洞。其形成受岩性、构造裂隙影响很大。溶隙及溶孔常为次生方解石所充填。

  (2)岩溶堆积物

  岩溶堆积物包括洞穴沉积和泉华沉积。它是一种成因极其复杂的混合体,有化学沉积,也有机械沉积。

  1)溶蚀残余堆积物

  在岩溶作用下,碳酸盐类岩石被水溶解后所残留下来的富含Fe203及A1203的红色粘土物质,称为“赭土”或“红色石灰土”。根据溶蚀程度不同,有时是均质的粘性土,有时则含尚未被溶蚀的灰岩角砾,有时尚见灰岩原始层理结构。溶蚀残余堆积物常覆盖于溶蚀洼地、坡立谷及溶洞的底部,或充填于岩溶裂隙及通道之中。赭土常构成隔水物质,阻碍岩溶的发展。此外,在古岩溶的起伏面上的一些矿产,都是灰岩长期风化溶滤的岩溶堆积物。

  2)洞穴堆积物

  洞穴是岩溶地区的重要堆积场所。除包括上述的溶蚀残余堆积外,还有石钟乳等化学沉积、重力堆积、地下河湖堆积及生物和文化堆积。

  3)泉华堆积物

  泉华堆积除包括洞穴堆积中的石钟乳、石笋等外,在泉水出口附近沉淀的称石灰华。石灰华常具波状层理、多孔,有时因含铁、镁、锰等杂质而颜色不均一。石灰华堆积常形成高大的台地。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1)冰川侵蚀地貌

  冰蚀地形是由冰川的侵蚀作用所塑造的地形。如:角峰、刃脊、冰斗、冰窖、冰川槽谷和悬谷。

  1)冰斗

  冰斗是在冰川发展初期阶段,冰雪利用自然洼地,塑造的斗状地面形态。由于冰斗冰川位于雪线以上,冰蚀作用以冰冻风化作用为主,冰斗围壁的基岩在冰劈作用下不断地后退,冰斗被不断地拓宽,而在冰斗的底部,则由于巨厚冰层的冰体运动所产生的磨蚀作用,把冰斗的底部不断地磨探,同时在冰斗的出口处形成陡峻的冰坎。因此,冰斗的形态有三个明显部分:冰斗壁、盆底和冰坎。

  2)刃脊、角峰

  在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的发育过程中,斗(谷)壁不断后退,结果使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之间的分水岭愈来愈窄,最后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尖背山脊,称为刃脊。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构成的尖锐山峰称为角峰。

  3)冰川谷

  冰川谷,又称冰川槽谷、U谷、幽谷等。冰川谷一般起源于冰期前河流切割谷地或线性构造负地形。

  4)悬谷

  在支冰川汇入主冰川人口处,有一明显的陡坎称为谷口台阶。这是因为支冰川的侵蚀能力远远小于主冰川,因而支冰川谷底常高于主冰川谷底,当冰川退却后,支冰川谷悬挂在主冰川谷之上,称为悬谷。

  5)冰川三角面、羊背石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不断地对槽谷两侧的岩壁进行锉磨、刨蚀、使两壁小山脊形成一系列的冰川三角面或冰溜面。在这些面上则留下了冰川作用的痕迹—冰川擦痕。

  在槽谷的底部,由于冰川的磨蚀和挖掘,则使一些比较坚硬均一的岩石形成微微突起的一系列基岩小丘,称为羊背石。羊背石平面形状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两边坡度不对称,朝向冰川上源面坡度平缓,表面光滑,另一面则呈陡坎,陡坎处岩石有压裂破碎的现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