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报后没有及其进行防治而成灾的实例
1989年10月,四川省华蓥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溪口镇近百万方山岩垮塌,不少大、中型工厂遭受山洪、泥石流的袭击,全市死亡293人,工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损失。这次滑坡早有预兆,治理规划方案早在1986年就制定出来了,由于地方集资困难,很多单位不愿出预防费,1000万元治理费得不到落实,几期防治工程无法按期完成。该市资源丰富,各种企业40多家,年工农业产值在2亿元以上,治理费用还不到它的5%,灾害结果死亡这么多人,经济损失远远超过治理费用,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许多人直到灾害发生后,才明白灾前投资的重要性,有关各方在灾害发生后也舍得出钱了。人们对照它们灾前灾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不无讽刺地批评说:“宁愿出钱买棺材,不愿出钱去治病”。
上述两例说明这样两点:第一,只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是可以预报的;第二,必须领导重视,并及时解决经费,就可以减轻灾情,避免人员伤亡,否则、若经费不及时解决,对灾害不及时进行防治措施,就会遭到灾害的侵袭,酿成大祸。
总之,外动力作用(暴雨、洪水)及人为的经济工程活动,形成的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是可以预报和防治的。但其中不合理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是在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而是在破坏地质环境,制造地质灾害。对这种现象,必须大声疾呼,赶快停止“不知不觉”地破坏地质环境的话动,否则,大自然将要给人们更多的惩罚。因此,提出如下几点措施和对策:
1.积极开展全民族的地质灾害防御知识的科学普及活动,为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奠定基础。在这方面,特别要注意充分利用广播与电视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
2.加强地质灾害的划查、监测工作。既要开展区域性地质灾害规律研究,为生产布局和拟定防治规划服务,也要加强个体或局部地区的地质灾害研究,为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3.开展地质灾害预报判据的研究。这是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最有效和必不可少的一项研究工作,是研究地质灾害前期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包括避让措施的研究和超前处理技术的研究,如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体的防治工作,即属此例。
16.对策:
(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法。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中,但要加快立法;
(2)成立全国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省级以上已经建立,但县、乡、村的基层组织应加速建立和建全,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组织的作用,还应指派专人负责;
(3)设立地质灾害专项研究和防治经费。主要解决进行区域性、地区性和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或防治经费。而与工程建设项目或城市建设直接有关的或因工程建设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其经费则由有关项目承担;
(4)加强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和学科的建立,为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防治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