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相关法律法规备考练习(9)

2010-12-03 14:48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地表水体纳污禁止行为包括(  )。
  A.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B.将含有汞、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
  C.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D.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E.向水体排放或者倾倒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2、用法律把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是(  )年。
  A.1999
  B.2000
  C.2001
  D.2002

  3、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报国务院核准或审批的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且未列入该文件附录中的建设项目,由(  )审批。
  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B.发改委
  C.省级环保局
  D.行业主管部门

  4、下列哪些建设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  )
  A.正在进行建设的建设方案的变化,导致实际情况与环境影响评价情况不符
  B.已经投入生产运行的生产方案的变化,导致实际情况与环境影响评价情况不符
  C.已经使用的建设项目,运行、生产方案的变化,导致实际情况与环境影响评价情况不符
  D.在项目开工建设前,对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所作的预先评价
  E.项目建成后,为了跟踪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  )的协调发展。
  A.经济和社会
  B.经济、社会和环境
  C.社会和环境
  D.经济、人类和环境

  6、《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规定,编制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遵循(  )的原则。
  A.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B.以现有草原为基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C.保护为主、加强建设、分批改良、合理利用
  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实施时间为(  )。
  A.1996年10月29日
  B.2000年9月1日
  C.1996年4月1日
  D.1997年3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对(  )各项建设做出具体规划。
  A.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内
  B.城市5年内建设区域内
  C.城市中期建设区域内
  D.城市规划建设区域内

  9、(  )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A.市级
  B.不设区的市级
  C.设区的市级
  D.县级

  1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包括(  )。
  A.指导性规划
  B.区域性规划
  C.战略性规划
  D.专项规划
  E.综合性规划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