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注册建筑师 > 试题中心 > 正文

一级建筑师考试《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练习题(25)

2011-02-22 09:39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下述建筑中,哪种建筑不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  )?
  A.国家级的办公楼
  B.大型铁路旅客站
  C.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
  D.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
  提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答案:D

  2.防直击雷装置的引下线均不应少于两根,且可利用柱子中的主钢筋。其中第二类防雷的引下线间距不得大于(  )m.
  A.18
  B.20
  C.25
  D.30
  提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18m.
  答案:A

  3.为了防止雷电感应,第一、二类防雷建筑中,当整个建筑物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应将建筑物内各种竖向金属管道每几层与圈梁钢筋连接一次(  )?
  A.每层
  B.每隔一层
  C.每三层
  D.每四层
  提示:上述金属管道应每三层与圈粱钢筋连接一次。
  答案:C

  4.对于高层民用建筑,为防止直击雷,应采用下列哪一条措施(  )?
  A.独立避雷针
  B.采用装有放射性物质的接闪器
  C.避雷针
  D.采用装设茬屋角、屋脊、女儿墙或屋檐上的避雷带,并在屋面上装一定的金属网格
  提示:应采用装设在屋角、屋脊、女儿墙或屋檐上的避雷带,并在屋面上装一定的金属网格的措施。
  答案:D

  5.采用圆钢作为引下线时,圆钢的直径不应小于(  )mm.
  A.6
  B.8
  C.10
  D.12
  提示:上述圆钢的直径不应小于8mm.
  答案:B

  6.在正常环境下,人身电击安全交流电压限值为多少伏(  )?
  A.50V
  B.36V
  C.24V
  D.75V
  答案:A

  7.下列叙述中,哪组答案是正确的(  )?I.交流安全电压是指标称电压在65V以下Ⅱ。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的直流控制电源电压应采用24VⅢ。变电所内高低压配电室之间的门宜为双向开启Ⅳ。大型民用建筑工程的应急柴油发电机房应尽量远离主体建筑,以减少噪声、振动和烟气的污染
  A.I、Ⅱ
  B.I、Ⅳ
  C.Ⅱ、Ⅲ
  D.Ⅱ、Ⅲ、Ⅳ
  提示:交流安全电压是指标称电压在50V及以下,另发电机房应靠近负荷中心设置。
  答案:C

  8.接通电路后,电流流过导体,会在导体及其周围产生效应,下列哪种效应是错误的(  )?
  A.热效应
  B.磁场效应
  C.电场效应
  D.声效应
  提示:接通电路后,电流流过导体,在导体及其周围不产生声效应。
  答案:D

  9.关于计算机用房的下述说法哪种不正确(  )?
  A.业务用计算机电源属于一级电力负荷
  B.计算机房应远离易燃易爆场所及振动源
  C.为取电方便应设在配电室附近
  D.计算机用房应设独立的空调系统或在空凋系统中设置独立的空气循环系统
  提示:计算机用房应远离配电室,减少磁干扰场强,
  答案:C

  10.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高度超过(  )m时,这一高度以上的部分应采取防侧击雷和等电位措施。
  A.20
  B.30
  C.40
  D.50
  提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高度超过30m时,这一高度以上的部分应采取防侧击雷和等电位措施。
  答案:B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