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一级建筑师考试《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练习题(13)

2011-02-21 10:41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有一个240mm砖墙隔声量为52dB,如果做成120mm砖墙,其隔声量为(  )dB.
  A.52
  D.49
  C.46
  D.42
  提示:根据墙体质量增加一倍,隔声量增加6dB,那么墙体质量减少一半,隔声量减少6dB,所以240mm砖墙隔声量为52dB时,120mm砖墙的隔声量为46dB.
  答案:C

  2.为了提高双层墙的隔声能力,空气间层的厚度应为(  )cm.
  A.2
  B.4
  C.6
  D.>8
  提示:双层匀质密实墙中间的空气间层厚度从0增加到8cm时,附加隔声量也随之增加,空气间层>9cm时,附加隔声量为8-12dB,但随空气间层的厚度增加,附加隔声量增加很少,在本题,要提高双层墙的隔声能力,空气间层的厚度应该选>8cm.
  答案:D

  3.在轻型墙体中,用松散的材料填充空气层,其隔声量能提高(  )dB.
  A.3-8
  B.15
  C.20
  D.30
  提示:根据实际测试数据,在轻型墙体的空气间层内填充松散材料,隔声量能增加3~8dB.
  答案:A

  4.为了增加隔声效果,声闸的顶棚和墙面应如何处理(  )?
  A.抹灰
  B.贴墙纸
  C.水泥拉毛
  D.作强吸声处理
  提示:声闸的内表面应做成强吸声处理,声闸内表面的吸声量越大,隔声效果越好。
  答案:D

  5.下列住宅楼分户墙的计权隔声量标准,哪种最好(  )?
  A.35dB
  B.40dB
  C.45dB
  D.50dB
  提示:根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表3.2.1空气声隔声标准,从墙体的计权隔声量数值看出,构件的隔声量越大,隔声效果越好,标准越高。
  答案:D

  6.《住宅建筑规范》中规定,分隔住宅和非居住用途空间的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应小于(  )dB.
  A.40
  B.45
  C.50
  D.55
  答案:D

  7.根据质量定律,当频率增加一倍时,隔声量增加(  )dB.
  A.20
  B.10
  C.6
  D.3
  提示:同上题的推导,频率增加一倍,隔声量增加6dB.
  答案:C

  8.下列几种住宅楼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中,哪种最好(  )?
  A.75dB
  B.65dB
  C.55dB
  D.50dB
  提示:根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表3.2.2撞击声隔声标准,从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数值看出,其数值越小,隔绝撞击声效果越好,标准越高。
  答案:D

  9.楼板表面铺地毯,能降低(  )频率的撞击声。
  A.高频
  B.中频
  C.低频
  D.中、低频
  提示:地面上铺地毯,一般对降低高频撞击声的效果最显著。
  答案:A

  10.四个不同用途房间的噪声评价指数如下,哪个房间标准较高(  )?
  A.N15
  B.N20
  C.N25
  D.N30
  提示:从噪声评价曲线(Nit曲线)看出,噪声评价指数越低,标准越高。
  答案:A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