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岩土工程师考试辅导:隧道衬砌台车加工技术(3)

2011-08-30 14:01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3.2台车架

  台车架由端门架、中间门架、上下纵梁、斜拉杆、支承杆等组成,各部分通过螺栓联为一体,两端门架支承于行走轮架上,中门架下端装有支承螺杆,衬砌施工时,混凝土载荷通过模板传递到4个门架上,并分别通过行走轮和支承丝杠传至轨道——地面。在行走状态下,螺杆应缩回,门架上部前段装有操作平台,放置液压及电气装置。

  3.3模板

  模板是直接衬砌混凝土的工作部件,是由螺栓联为一体的数块顶模和侧模组成,顶模与侧模采用铰接,侧模可相对顶模绕销轴转动,支模时,顶部液压缸将顶模伸到位,再操纵侧向液压缸,将侧模伸到位,调整顶部、侧部支承丝杠、完成支模;收模时,按上述相反顺序实施。不需拆模板,采用衬砌台车提高了衬砌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另外在顶模上安装有数台附着式振动器,供混凝土振捣用,每块模板上有工作窗口,用于灌注混凝土。

  3.4液压系统

  由电动机、液压泵、手动换向阀、垂直及侧向液压缸、液压锁、油箱及管路组成,其功用是快捷、方便地完成支收模、即顶模升降和支承侧模。手动换向阀分别控制模板垂直升降和两侧模的侧向伸缩,当液压缸将模板支承到位后,再调整支承丝杠到位,灌注混凝土对模板产生的垂直和侧向载荷主要由液压缸和丝杠承载。

  4、工程应用及台车衬砌效果分析与评价

  4.1工程应用

  台车在赣龙隧道、玉元公路隧道、晋济公路隧道、宝兰单线铁路隧道、内昆铁路隧道、西南线铁路隧道、青藏铁路隧道等工程得到广泛应用,台车性能良好,结构合理,衬砌质量好。

  4.2衬砌效果分析

  (1)当隧道开挖偏离中心时,可通过台车的模板调整机构达到调中、满足了设计和施工要求。

  (2)台车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在液压缸和支承丝杠的联合作用下,能抵抗混凝土强大的垂直和侧向压力,台车不发生变形,由于各支点设计布局合理,有效的利用了台车自身的重量和混凝土重量的压力,保证了台车浇注混土时克服混凝土的上浮作用。

  (3)工作窗口布局合理,两侧浇注混凝土和振捣作业方便,顶部设有注料口和附着式振动器,注入混凝土方便,且不需要人工捣固,减轻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4)大片钢模结缝严实,混凝土捣固设施齐备,混凝土密实无蜂窝、斑点、错台现象发生,表面光滑、平整、美观。

  4.3创新性和先进性

  (1)台车架优化设计,既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又结构简单,重量减轻,且外形美观。

  (2)液压系统采用了液压锁、平衡阀等措施,对液压缸进行液压锁定,同时配套采用了丝杠机械锁定,这样的“双锁定”保证了模板在衬砌状态不变形、不移位,强化了模板的支承刚性,减轻了模板结构重量。

  铁路公路隧道钢模衬砌台车的研制成功,是对传统隧道衬砌施工方法的重大突破,一次衬砌长度最长可达12m,混凝土注入采用机械化,衬砌效率是传统施工方法的数十倍,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善了工人的工作条件。台车可广泛适用于长短隧道的衬砌施工,同时衬砌、开挖时车辆通行互不干扰,可同时作业,其综合性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广泛推广使用。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责任编辑:小蜻蜓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