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岩土工程师考试辅导:人防地下室施工方案(9)

2011-08-22 11:35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四、工程验收及质量保证措施

  1、门扇、门框墙的混凝土应振捣密实。每扇门或每道门框墙的任何一处麻面面积分别不得大于门扇或门框墙总面积的0.5%,并不得露筋。

  2、工程施工中,对隐蔽工程应作记录,邀请监理及人防部门分批分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3、设备安装工程应与土建工程紧密配合,土建主体工程结束并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设备安装。

  4、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模板、钢筋、预留孔洞等进行检查、记录。确认无误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5、有开孔或预埋件的槽段,孔洞周围按图采取加固措施;孔口宜采用轻质填料封闭。

  6、墙体的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墙体深度的6‰;预埋件位置偏差不应超过50mm.

  7、通风系统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防毒密闭管路及密闭阀门的气密性试验,充气加压5.06×104Pa保持5min不漏气;

  ②、过滤吸收器的气密性试验,充气加压1.06×104Pa、后5min内下降值不大于660Pa;

  ③、过滤式通风工程的超压试验,超压值应为30~50Pa;

  ④、清洁式、过滤式和隔绝式通风方式的相互转换运行,各种通风方式的进风、送风、排风及回风的风量和风压,满足设计要求;

  ⑤、各主要房间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满足平时使用要求;

  ⑥、有特殊要求的设备房间的降温除湿应符合设计要求。

  8、给水排水设备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管道、配件及附件的规格、数量、标高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种阀门安装位置及方向正确,启闭灵活;

  ②、管道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③、给水管、压力排水管、供油管、自流排水管系统应无漏水;

  ④、给水排水机械设备及卫生设备的规格、型号、安装位置、标高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⑤、地漏、检查口、清扫口的数量、规格、位置、标高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⑥、防爆波闸阀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闸阀启闭灵活,指示明显、正确;

  ⑦、防爆防毒化粪池、水封井密封性能良好,管道畅通;

  ⑧、防爆波密闭堵板密封良好。

  9、给水排水系统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清洁式通风时,水泵的供水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过滤式通风时,洗消用水量、饮用水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③、柴油发电站、空调机房冷却设备的进、出水温度、供水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④、水库或油库,当贮满水或油时,在24h内液位无明显下降,在规定时间内能将水或油排净;

  ⑤、渗水井的渗水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10、电气系统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检查电源切换的可靠性和切换时间;

  ②、测定设备运行总负荷;

  ③、检查事故照明及疏散指示电源的可靠性;

  ④、测定主要房间的照度;

  ⑤、检查用电设备远控、自控系统的联动效果;

  ⑥、测定各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

  11、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地下室工程结构施工经历梅雨季节,在开挖过程中要做好基坑四周截水和基底排水工作,防止边坡上口雨水渗入土层中造成土体不稳定以及避免坑底土方受水浸泡。雨期砼浇筑前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确定砼浇筑时间,避开大雨。浇筑过程中如遇小雨,应用雨布将新浇筑的砼表面遮盖,以免雨水冲刷水泥浆,影响混凝土质量。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责任编辑:小蜻蜓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