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岩土工程师考试辅导:钻孔施工卡钻的分析(2)

2011-09-14 13:49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3.由于岩层渗透率良好而引起的钻孔卡钻事例

  3.1长白5-1号孔,在孔深350m之前正常钻进,350~400m漏水,采用加大泥浆粘度堵漏后,进行钻进。当上余没有时,掰开立轴加单根钻具,停泵15min后,钻具提拉不动,用反丝钻具处理至350m时,往下再也反不动,反丝钻具扭断多次,而正丝钻具还是反不回来。后来采用粗径钻具套一根,反一根,在反上来的钻杆上,固结着圆柱形失去水分的固体粘泥,用手难取下。

  这说明,渗水性好的地层对泥浆中水分的吸收作用是很强的。该孔多次在这一孔段发生过夹钻事故,有时钻具下到350m被托住,象扫岩芯一样扫到孔底。这时,如果停泵十几分钟,钻具就有可能被卡住。主要是因为:泥浆固相含量多,失水量大,泥浆失水后迅速将钻具卡住,致使该钻孔未达到设计深度而终止。

  3.2长白8~2号孔,孔深700m,在300~400m孔段,是渗透率好、吸水性强、泥浆粘度增加迅速,先后发生2次卡钻事故。参照长白8~2号孔处理办法,解除了卡钻事故后,加强了泥浆管理,加大泥浆处理剂费用的投入,使泥浆性能满足该钻孔地层要求,使该孔达到设计要求。

  3.31992年,在某油田油井,其岩层为泥岩,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当油井达到设计要求深度时,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及时测井,等电测井时间过长,而且又没有经常循环泥浆,导致井径缩小,测井仪器不能下到应测井段,采用向泥浆中加入泥浆处理剂,调整泥浆性能,减少泥浆失水量。后经再次扫孔得知,油井多处孔段发生缩径。这说明,此种缩径形式在认识上确认了吸水良好岩层对泥浆的吸水作用,导致卡钻事故。

  在分析上述事故原因时,曾产生过争论,部分人认为,是岩层本身的膨胀缩径造成的钻具挤夹事故,并列举了以往施工中钻孔发生的卡钻事例,认为岩层膨胀缩径造成多起卡钻事故,有的处理不了而将钻孔报废。

  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是由于钻孔穿过渗水地层,岩石吸水性强,使用了固相含量多、失水量大的泥浆,加上泥浆柱的压力,因岩石吸走了泥浆中的水分,使部分孔段泥浆由流体变成固体,使钻具牢牢固结住才是卡钻事故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依据。最后,共同认识到,劣质泥浆受某种吸水性强的岩石的作用,使泥浆性能发生变化所导致结果。

  4.结论

  长期以来,对钻孔缩径和孔径堵塞的看法不同,有人认为,主要是岩层膨胀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泥皮脱落而致。经过多年的实践,没有找到准确的依据。但在,多次事故中发现了泥浆性能的变化与渗水岩层(或水敏地层)有密切关系。因此,把钻孔缩径挤夹钻具的事故分析为岩层膨胀并归结为自然事故是缺少科学依据的。

  在分析岩石的物理性时,应该承认某种岩石有一定的膨胀性,更重要的要认识它们的松软性、碎弱性极易被钻具的磨削和流体的冲刷而大量破坏,只能使孔径扩大,而不会因岩层膨胀而出现卡钻事故。

  在作者所从事钻探工作的几十年中,还没有发现钻孔因岩层膨胀而导致某种卡钻事故,不能简单的分析为岩层遇水膨胀而卡钻事故。这样错误判断事故的性质,会影响制定正确的处理方案或错误结论也会误导正确施工方案的实施,其损失也是很大的。

  钻孔卡钻的根本原因,是钻孔穿过了渗水率强的岩层,泥浆中水分被岩石吸走,使泥浆的性能发生不利于护壁堵漏的变化。由液体变为胶体的粘泥。其对孔壁的附着力和对钻具的握裹力越来越大。直至将钻具牢牢固结在钻孔中,即卡钻事故。

  当认识了卡钻的根本原因,就可以正确判断事故的性质,就可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就可以减少卡钻事故发生率和不应有的损失。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责任编辑:小蜻蜓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