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下凹式绿地
对于河流周边入渗系数较低的绿地,为了更多地消纳地表径流,可采用下凹式绿地。现状绿地与周围地面的标高一般相同,甚至略高,通过改造,使绿地高程平均低于周围地面10cm左右,保证周围硬质地面的雨水径流能自流入绿地。
绿地表面种植草皮和绿化树种,保证一定的景观效果;绿地下层的天然土壤改造成渗透系数大的透水材料,由表层到底层依次为表层土、砂层、碎石、可渗透的底土层,增大土壤的存储空间。根据实际情况,在绿地中因地制宜地设置起伏地形,在竖向上营造低洼面。
在绿地的低洼处适当建设渗透管沟、入渗槽、入渗井等入渗设施,以增加土壤入渗能力,消纳标准内降水。渗透管沟可采用人工砾石等透水材料制成,汇集的雨水通过渗透管沟进入碎石层,然后再进一步向四周土壤渗透。这种既能保持一定的绿化景观效果,又能净化降雨径流的控制措施,具有工艺简单、工程投资少、不需额外占地等优点。
3.1.2透水铺装
河流两侧入流量、承担荷载较小的人行步道和滨河路路面,可以采取在路基土上面铺设透水垫层、透水表层砖的方法进行渗透铺装,以减少径流量,对于局部不能采用透水铺装的地面,可按不小于0.5%的坡度坡向周围的绿地或透水路面。对于车流量较大的滨河路,可适当降低路两侧的地面标高,在路两侧修建部分小型引水沟渠,对路面上的雨水由中间向两侧分流,使地表径流流入距离最近的下凹式绿地。
3.1.3缓冲带
缓冲带技术的应用实践在15—16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开始,19世纪成型,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就有规范的缓冲带的设计和应用。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发展,缓冲带的设计理念已从单纯的水土保持发展到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人工建立或恢复植被走廊,将自然灾害的影响或潜在的对环境质量的威胁加以缓冲,保证陆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提高和恢复生物的多样性,应用过程中,缓冲带在面源污染控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坡地等高缓冲带相当于等高植物篱,在设计上强调对面源污染的控制,合理地设置缓冲带的位置是其有效拦截雨水径流、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可以根据实际地形确定,一般设置在坡地的下坡位置,与径流流向垂直布置,在坡地长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沿等高线多设置几条缓冲带,以削减水流的能量。如果选址不合理,大部分径流会绕过缓冲带,直接进入受纳水体,其拦截面源污染物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