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岩土工程师考试辅导:灌砂法检测路基压实度技术(3)

2011-09-26 14:45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三)量砂的颗粒级配组成对量砂密度的影响

  不同颗粒粒径组成的砂,其级配不同,密度也明显不同,故每次检测使用时量砂必须采用粒径0.25~0.50mm或0.30~0.60mm的标准砂,而且要保持砂的洁净干燥,如果重复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晾干,筛除杂质,并且经常标定,否则影响量砂的松方密度。

  由上述可见,储砂筒砂面高度、砂的总重、标定罐深度、砂的颗粒组成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砂的密度。量砂密度标定准确与否,将影响路基压实度的检测精度。所以,在进行路基压实度检测之前,标定工作不容忽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现场检测注意事项

  (一)试坑数量、位置、深度、形状的选择

  1.检测点数量。施工单位在完成每一压实层后应该首先自检,自检频率按照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全频率试验。依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中的规定:检验频率为每1000㎡至少检验2点,不足1000㎡时检验2点,必要时可根据需要增加检测点。

  灌砂法检测每点需要操作时间约15min,如果以报检宽度为30m的路基为例,即使每天只报检500m,每天的报检面积为15000㎡,需要检测点数为30个点,需要时间约为7.5h,仅仅自检的现场操作就需要如此漫长的时间,如果再加上现场监理抽检时间,那就更长,这就需要现场监理、施工单位自检和抽检一块进行。

  2.试坑的位置。检测点地表面处理要平,只要表面凸出一点(即使1mm),使整个表面高出一薄层,其体积便算到试坑中去了,将影响试验结果,因此除非非常的平,否则应先放上基板测定一次粗糙表面消耗的量砂。必须注重对薄弱点的检测,由于工程结构的特殊性,一般路基中间部位的压实度较两侧接近路边缘处压实度高,所以加强对路基边部的检测也是非常必要的。

  3.试坑的深度。按照《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要求,试坑的深度应该等于测定层的厚度,但不得有下层材料混入。一般情况下每压实层厚度约为15cm,所以试坑深度也应该为15cm.由于现场操作时,挖坑这道工序往往由工地务工人员完成,其挖坑深度经常达不到要求。压路机在碾压过程中其应力分布呈倒三角形,所以就每一压实层而言,越向下的部位其压实度越小。因此,坑的深度不够,将导致测得的压实度值偏大。

  4.试坑的形状。试坑的形状应该是圆柱体,坑洞周壁应竖直,但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的情形,这样形状的试坑导致测得的压实度值偏大或偏小。

  (二)土的含水量的测定

  含水量试验最准确的方法是烘干法,在测定中粒土和粗粒土的含水量时,不能仅取其中的细粒土,因为它无代表性。用酒精法测含水量与土类有关,因该种方法测含水量会由于将土壤中的有机质燃烧掉而产生误差,另外,潮湿的黏性土难于粉碎,也使酒精法的精度降低。路基经过风吹日晒,路基表面含水量偏低,所以,在做含水量时,应将试坑内取出的土壤迅速均匀搅拌,然后再测含水量。在凿洞过程中,应随时将凿松的土取出装入塑料袋中,不使水分蒸发。

  六、结语

  文章对灌砂法技术要点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压实度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性,对提高路基压实度检测的精确度,加强路基压实度监控将起到重要作用。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责任编辑:小蜻蜓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