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1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案例分析》试题(13)

2011-09-16 09:27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道路扩建

  某道路扩建项目,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将路宽增加至26m,道路两旁原有的树木和草皮都需要清除,道路东侧沿路有河流一条,河流主要为当地饮用水的源水来源。道路扩建后,车辆流量将增加40%,同时扩建过程中将修建服务区一个,以方便往来的旅客休息。道路修好后主要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

  问题

  1.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2.环境监测时环境空气、地表水等监测的主要污染物指标是什么?

  3.营运期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

  4.简述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5.营运期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大气污染?

  答案:1.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可以认为评价重点为施工期、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和声环境影响评价。

  2.对于空气质量监测主要选取的指标有:TSP、SO2、NO2和降尘。对于地表水监测的主要指标可以选择:CODCr、BOD、氨氮、高锰酸钾指数、石油类等。

  3.营运期主要污染源包括:⑴机动车行驶排放的尾气,主要污染物为HC、CO、NOx;⑵机动车行驶产生的交通噪声,包括机动车发动机噪声、排气噪声、车体振动噪声、传动和制动噪声等;⑶道路地面雨水径流产生的污染。

  4.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如下。施工期间工地会产生大量余泥、渣土(包括拆除旧建筑物的渣土)、地表开挖的余泥、施工剩余废物料等。如不妥善处理这些建筑固体废弃物,则会阻碍交通,污染环境。在运输过程中,车辆如不注意清洁运输,沿途洒漏泥土,污染街道和公路,影响市容和交通。弃土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如不妥善处置,则会阻碍交通,污染环境。开挖弃土的清运车辆行走市区道路,不但会给沿线地区增加车流量,造成交通堵塞,泥土的撒漏也会给城市环境卫生带来危害。开挖弃土如果无组织堆放、倒弃,如遇暴雨冲刷,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在市区的施工场地上,雨水径流易以"黄泥水"的形式进入市政排水沟,沉积后将堵塞排水沟。同时泥浆水还夹带施工场地上的水泥、油污等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为减少弃土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⑴施工单位必须按规定办理好余泥渣土排放的手续,获得批准后方可在指定的受纳地点弃土。⑵车辆运输散体物和废弃物时,运输车辆必须做到装载适量,加盖遮布,出工地前做好外部清洗,沿途不漏泥土、不飞扬;运输必须限制在规定时段内进行,按指定路段行驶。⑶对可再利用的废料,如木材、钢筋等,应进行回收,以节省资源。⑷对砖瓦等块状和颗粒废物,可采用一般堆存的方法处理,但一定要将其最终运送到指定的固废倾倒场。⑸对有扬尘的废物,采用围隔的堆放方法处置。⑹实施全封闭型施工,尽可能使施工期间的污染和影响控制在施工场地范围内,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⑺施工车辆的物料运输应尽量避开敏感点的交通高峰期,并采取相应的适当防治措施,减轻物料运输的交通压力和物料泄漏,以及可能导致的二次扬尘污染。

  5.⑴禁止尾气污染物超标排放机动车通行。为了减轻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实行路检和年检,并且本路段经营管理部门有权禁止超标机动车通行。⑵降低路面尘粒。由于道路扬尘来自沉降在路面上的尘粒,减少这些尘粒的数量就意味着降低了污染源强。⑶大力推荐使用清洁燃料。⑷利用植被净化空气。在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以充分利用植被对环境空气的净化功能。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责任编辑:蓝精灵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