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部为软弱土层而下部为良好土层。这时,持力层的选择取决于上部软弱土层的厚度。一般来说,软弱土层厚度小于2m者,应选取下部良好土层作为持力层;软弱土层厚度较大时,宜考虑采用人工地基或深基础等方案。
4.上部为良好土层而下部为软弱土层。此时基础应尽量浅埋。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地表普遍存在一层厚度为2m~3m的所谓“硬壳层”,硬壳层以下为较厚的软弱土层。对一般中小型建筑物来说,硬壳层属良好的持力层,应当充分利用。这时,最好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并尽量按基础最小埋深考虑,即采用“宽基浅埋”方案。同时在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时,应对地基受力范围内的软弱下卧层进行验算。
应当指出,上面所划分的良好土层和软弱土层,只是相对于一般中小型建筑而言。对于高层建筑来说,上述所指的良好土层,很可能还不符合要求。
7.3.4土的冻胀影响
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地层温度,随大气温度而变化。当地层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时,土中部分孔隙水将冻结而形成冻土。冻土可分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季节性冻土在冬季冻结而夏季融化,每年冻融交替一次。多年冻土则不论冬夏,常年均处于冻结状态,且冻结连续三年以上。我国季节性冻土分布很广。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季节性冻土曾厚度在0.5m以上,最大的可达3m左右。
如果季节性冻土由细粒土组成,且土中水含量多而地下水为又较高,那么不但在冻结深度内的土中水被冻结形成冰晶体,而且未冻结区的自由水和部分结合水将不断行冻结区迁移、聚集,使冰晶体逐渐扩大,引起土体发生膨胀和隆起,形成冻胀现象。
到了夏季,地温升高,土体解冻,造成含水量增加,使土处于饱和及软化状态,强度降低,建筑物下陷。这种现象称为融陷。位于冻胀区内的基础,在土体冻结时,受到冻胀力的作用而上抬。融陷和上抬往往是不均匀的,致使建筑物墙体产生方向相反、互相交叉的斜裂缝,或使轻型构筑物逐年上抬。
土的冻结不一定产生冻胀,即使冻胀,程度也有所不同。对于结合水含量极少的粗粒土,不存在冻胀问题。至于某些粉砂、粉土和粘性土的冻胀性,则与冻结以前的含水量有关。例如,处于坚硬状态的粘性土,因为结合水的含量少,冻胀作用就很微弱。此外,冻胀程度还与地下水位有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根据冻胀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将地基土的冻胀性分为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和强冻胀四类。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