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体系的基本模型
A.市场原则就是从最有利于组织商品的供销,保证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范围最大角度出发,并在均等机会下配置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的数目。因此,在此原则下建立的中心地体系为K=3体系。这里K值是中心地模型的重要指标,它表明在不同的空间组织原则下,中心地相对于由它服务、供应及管辖的市场区排列关系和数量关系。在市场原则下,K=3,意即一个上级中心地的商服网点,不仅吸引自己中心地的商服活动,而且还支配(吸引)相邻6个下级中心地的商服活动。但所支配的不是它们的全部,只是其中1/3,而另两个同级的中心平均瓜分剩余的2/3.这样,一个上级中心所支配的下级中心市场区就是6X1/3+1=3=K.这样,每一个较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总是包含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依此逐级类推,可得出市场区的等级序列为1,3,9,27,81………。由于高一级中心地包含低一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中心地。因此,一级中心地下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有1个一级中心地,2个二级中心地。如此推下去,在K=3的系统中,不同等级规模的中心地出现的序列是1,2,6,18,54……。)
若把此理论应用在一个城市,建一个市级商服中心,就要配置2个区级中心,6个小区级中心。相应市级中心的销售市场区包含3个区级市场,9个小区级市场区……
B.交通原则。为了弥补市场原则的缺陷,克里斯塔勒按交通原则,推导出K=4的中心地市场网络系统。就是在围绕高级中心地的六边形市场区内,次级中心地不在六边形的顶角上,而是坐落在联结两个高级中心地的交通线路的中部处。更低级的中心与次级中心的位置关系也同样。如此组合下去,次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就被相邻的高一级中心地平分,即高一级中心地除包括自身处的一个完整的次一级中心的市场区外,还包括相邻6个次一级中心的市场区的1/2,K=1十1/2* 6=4.因此,由K=4形成的市场区等级序列是1,4,16,64,……,中心地的系列数为1,3,12,48……。
依K=4的原则形成的交通系统,因次一级中心地皆位于联系较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交通线路上,所以被认为是最便利的效率、最高的交通网络,也是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中心地体系。
C.行政原则。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使市场区不分割行政区,克里斯塔勒又设计了K=7的中心地体系,即一个高一级中心地管7个低一级中心地的管理区。也就是说,每一高等级中心地的管辖范围除包括自身所在的次一级中心地的管辖范围外,还包括相邻6个次一级中心地的管辖范围,因而巢状化自然形成。这样形成的管理区等级序列为:1,7,49,343……;各级中心地从属关系体系为1,6,42,2g)4……。
行政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是一种自给自足,封闭体系,居民购物的出行距离最长,其交通系统最为不便。行政原则下形成的市场供给、从属关系和交通网。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