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资料:10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

2012-11-21 13:53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0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

  题目:

  某滨海城市拟建一100万t/a乙烯工程,工程用地位于该城市远郊的临海滩地。项目选址区距市区约60km,北面9.5km外有多个乡村城镇,人口较为密集,西临规划中的港区,东距另一工业区10km,选址区内地势低平,为潮坪地貌,分布于海岸线至低潮位之间,地面高程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升高。

  该项目总投资304亿元人民币,占地300hmz,主要生产装置共计15套,主要是各种抽提、分离和反应装置。每年所需乙烯原料276万t/a,主要原料包括石脑油、苯、丁烯、液氨、醋酸、硫酸、甲醇、丙酮、氯化氢、苯乙烯等,主要产品油裂解汽油、C7一C9馏分、丁二烯、聚苯乙烯、聚乙烯、乙醇、聚丙烯、聚氯乙稀等。生产废水产生量1577t/h,循环冷却水或清洁废水1527t/a,SO2废气排放量0.3t/h,废渣17334t/a,废液660t/a.项目废水经处理后经过河网最终排入临近海域。

  问题:

  1.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设置哪些专题

  2.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3.该项目大气和水环境的主要评价因子是什么?

  4.如何制定项目水环境的现状监测方案?

  5.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选多大?

  参考答案:

  1.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设置哪些专题?

  答: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设置的专题应包括: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分析、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价、污染防治措施、清洁生产、总量控制、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及监测制度、公众参与。

  2.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答:本项目评价重点是工程分析、水环境影响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3.该项目大气和水环境的主要评价因子是什么?

  答:大气常:规评价因子有有S02、氮氧化物、TSP,根据项目使用的主要原料及项目工艺反应特点,大气特征污染因子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丙烯腈、氯乙烯、非甲烷总烃。

  水环境常规评价因子包括:pH、SS、DO、CODMn、BOD.氨氮、硝氮、亚硝氮、总磷、石油类、挥发酚和其他当地地表水特征污染因子(包括重金属);根据本项目特点,水环境特征评价因子包括:三(四)氯乙烯、丙烯腈、苯、甲苯、二甲苯等。

  4.如何制定项目水环境的现状监测方案?

  答:项目的水环境监测方案包括现状监测方案和运行期的监测方案。

  (1)监测项目

  见水环境评价因子。,

  (2)监测布点

  因为项目废水经处理后经过河网最终排入+临近海域,为此要在项目污水直接受纳河流、河口和最终的受纳水体海湾都要进行布点。布点原则要依据沿河污染源、敏感点的分布以及河流海湾的水文特征,排污口上游或河流感潮河段上游设置对照断面。

  (3)监测时间

  监测时间分大潮期和小潮期,每期连续几日监测,每日各监测断面采集一次涨潮和落潮水。

  (4)采样和分析方法参照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5.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选多大?

  答: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以本项目为中心边长为10~14km的矩形范围。

责任编辑:跳跳豆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