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监理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设备监理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设备被监理师复习指导:电子设备的安全试验(二)

2010-09-10 14:38 来源:来源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2.4.53HB级材料的可燃性试验

  先检验样品的可燃性级别,然后先用夹子将样品夹住,并使样品的纵轴线成水平方向,横轴线与水平方向成45°。将一块平整的钢丝网水平支撑在距样品最低缘以下,并使样品悬空端正好直接位于钢丝网边缘的正上方。

  再将灯焰移到样品悬空端的规定位置停留30s,或者烧到25mm标记线为止,然后移去灯焰记录时间。燃烧或灼热燃烧从样品较低缘的25mm标记线燃延至100mm标记线为止,然后计算燃烧速度。

  2.4.545V级材料的可燃性试验

  先检验样品的可燃性级别,然后用安装在环形架上的夹子,将每一根条样从其上端夹住,而且应使试验条样的纵轴线成垂直方向。本生灯支撑在安装件的斜面上,使该本生灯的灯管相对于垂直方向处于20°的位置。试验条样的窄边应面对本生灯,在火焰施加点的下方300mm处铺上一层未经处理的脱脂棉。

  火焰应与垂直方向成20°角施加到条样底部两个棱角中的一个棱角上,使蓝色锥焰的顶端能接触到试验条样。火焰应施加5s,然后移开火焰停烧5s。该操作应重复进行,直到每一根条样全都烧了5次为止。

  2.5 外形结构防触及试验

  可通过本试验检验设备的防触及性(电击及能量危险)

  对外形结构的防触及性,在目测无法判定的情况下,可利用试验指和试验针进行试验判定。

  2.5.1 用试验指进行试验

  试验时,首先将可拆卸零部件(包括熔断器座)卸掉,并使操作人员可触及的门、盖等打开,然后将试验指插进外壳上的开孔时,不应触及规定的危险零部件。

  2.5.2 用试验针进行试验

  试验时,当试验针插到外部电气防护外壳的开孔中时,试验针不应触及带危险电压的裸露零部件。试验时,可拆卸的零部件,包括熔断器座和灯应保持就位,操作人员可接触的门和盖罩是关闭的。

  2.6 接地电阻测量试验

  接地电阻测量试验主要检验接地保护的可靠性。

  测量时可利用专用测量仪表,或用测量接地点的电压和电流的方法经计算得到电阻值。

  应测量保护接地端子或接地接触件与接地零部件之间的电压降,然后根据试验电流和该电压降计算电阻值。电源软线中保护接地导线的电阻值不应计入该电阻测量值内。

  接地端子或接地接触件,与需要接地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电阻不应超过0.1Ω。保护接地导线不应串接开关或熔断器。

  2.7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试验

  检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否满足要求。

  2.7.1 爬电距离测试方法

  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2.7.2 电气间隙测试方法

  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空间距离。

  2.8 电源软线的拉力试验及通流量的测试

  电源软线应承受规定的稳定拉力25次,拉力沿最不利的方向施加,每次施加时间为1s。

  试验期间,软线不应受到损伤,可通过外观检查以及在电源软线导体和可触及的导电零部件之间的抗电强度试验来检验,试验电压为3000V。

  试验后,软线的纵向位移量不应超过2mm,该软线的连接处也不应有明显的形变。

  2.9 接线端子导线安装试验

  检验接线端子与导线连接的可靠性。

  从具有适当标称截面积的软导线的端部,剥去约8mm长的绝缘层,使该多股导线中的一根线悬空,然后将其余线束完全嵌入并夹紧在接线端子内。

  在不向后撕裂绝缘层的条件下,这根悬空的线应沿每一个可能的方向弯曲,但不要围绕隔离保护物锐弯。

  2.10 电源接口稳态输入电流测量

  设备应在正常负载的条件下,以及在额定电压或额定电压范围中的最低电压的条件下,待输入电流达到稳定时进行测量。

  预定直接由电网供电的设备,其电路的最小电源容差应按额定电压的10%来进行设计。

  2.11 温升试验

  在正常使用时,设备及其零部件不应产生过高的温度。

  一般应采用热电偶法来进行测定,而测量绕组的温度时可采用电阻法。

  规定的最大温升限值是基于设备工作时室内温度为25℃的假设作出的。试验期间,室内环境温度不要求保持在某一规定值上,但须记录。

  试验应在样品正常负载条件下进行,首先记录试验开始时的室内环境温度,然后打开电源,使样品工作在正常负载的状态,保持状态观察温度变化,当温度达到稳定时,记录此时零部件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

  2.12 对地漏电流测量试验

  检验设备电源部分对地漏电流是否符合要求。

  对无保护接地的II类设备,应对操作人员接触区内的导电零部件,以及对贴在可触及的非导电零部件上、面积不超过10cm×20cm的金属箔进行试验。金属箔在被试表面上应占有最大可能的面积,但不超过规定的尺寸。如果金属箔的面积小于被试表面,则应移动金属箔,以便能对被试表面的所有部分进行试验,应注意避免该金属箔影响设备的散热。

  2.13 异常工作和故障试验

  2.13.1 元器件的异常工作试验

  检验当部分元器件工作异常时,或者误操作后,对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危害程度。

  试验时应使设备在额定电压或额定电压范围的上限电压下工作,并在设备上或模拟电路上,一次施加一个下列规定的条件进行试验。

  1)当该机电元件正常通电时,应将其机械动作锁定在最不利的位置上;

  2)如果某个机电元件通常是间断通电的,则应在驱动电路上模拟故障,使该机电元件连续通电。对出现故障时不易被操作人员察觉到的设备或机电元件,连续通电时间持续到建立起稳定状态或引起其他后果为止,对其他设备或机电元件,持续5min或引起其他后果为止。

  2.13.2 元器件故障试验

  本试验适用于除电动机、变压器和机电元件外的元器件和电路。

  首先通过检查设备、电路图和元器件规范,以此来确定出可以合理预计到会发生的那些故障条件。

  如果设备有多个插座连有同一个内部电路,则只须对一个样品插座进行试验。与电源输入有关的一次电路的元器件(如电源线、设备耦合器、EMC滤波元件、开关等),它们互连一个故障条件。

  2.14 安全电压试验(ELV)

  小于42.4V的交流电压或是小于60V的直流电压叫安全电压;安全电压电路仅指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在导体与导体之间或任一导体与地之间的交流峰值不超过42.4V或直流值不超过60V的二次电路,一般仅靠基本绝缘而没有接地,所以不允许操作人员触摸。

  2.15 SELV可信性试验

  对于SELV(即安全特低电压电路),应进行下面的破坏性试验:

  1)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模拟基本绝缘击穿或单一元器件损坏,测试SELV电路的电压;

  2)在一个或几个互连的SELV电路内,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测量其任何两个可触及的电路零部件之间的电压或与保护接地端子之间的电压;

  3)模拟单一基本绝缘失效、单一附加绝缘失效或某一个元器件失效时,用示波器测量SELV电路可触及的零部件上的电压。

  2.16 标牌耐久性试验

  可利用本试验对标牌的耐久性进行检验。

  首先,用一块蘸有水的棉布用手擦拭15s,然后,再用一块蘸有汽油的棉布用手擦拭15s,试验完成后标记仍应清析,标记铭牌应不可能轻易被揭掉,而且不应该出现卷边。

  2.17 安全标志的检查

  通过目测观察,标识的原则要求是:

  1)设备上必须有能保持长久、清晰易辨的标志或标牌,应给出安全使用设备所必需的主要特征,如额定参数、接线方式、接地标记、危险标记等;

  2)由于设备本身的条件所限,不能在其上标出时,必须以其他方式清楚、可靠和有效地将应注意的事项告诉使用人员(例如用操作说明书或安装说明书的形式),在此情况下,这种文件应视为设备的组成部分;

  3)设备上应该清楚地标出制造公司、牌号或商标,如不好实现,则可印在包装箱上;

  4)附上指示灯和按钮等颜色,在运用中所表示的含义。

  3 结语

  “神州五号”的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科技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仍存在的许多不足;本文较全面、详尽地总结了电子设备进行安全试验时的条件和要求,希望能有利于我们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工作的开展和提高。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