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下水污染途径
一、地下水污染特点
在认为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发生不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变化,称为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不容易被及时发现。一旦发现,其后果也难以消除。
二、地下水污染途径
地下水污染方式可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直接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在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这是对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方式。间接污染的特点是: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质,使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的。采集者退散
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为四类:①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水带,周期性地渗入含水层,主要污染对象是潜水。固体废物在淋滤作用下,淋滤液下渗引起的地下水污染,也属此类。②连续入渗型。污染物随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主要也是污染潜水。③越流型。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④径流型。污染物底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
第四节 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洽措施
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要建立健全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地下水管理和环境保护监督制度;必须进行必要%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选择具有最优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地点排放獭等;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渗等污染物阻隔手段,防止污染物下渗含水层。
一、水环境管理措施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顺染防治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①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采集者退散
②禁止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③多层地下水含水层水质差异大的,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
④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进行地下勘探、采矿等活动,应当采取保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⑤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得恶化地下水质。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