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专业资格考试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质量专业资格 > 复习指导 > 正文

抽样检验标准知识问答(2)

2010-09-13 16:35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五、在抽样检验中为什么要分为连续批和孤立批两种情况来讨论?

  答:在抽样检验中将检验对象分为连续批和孤立批两种情况来讨论,是抽样检验从经验上升为科学的重要里程碑。对孤立批而言,抽样检验仅起概率把关的作用,它不能把接收批的木合格品率控制在事先规定的某数据之下。例如:对批量等于10 000的一批产品要求不合格品率不得高于1%,若使用(5;0)抽样方案,即从该批中抽5件,如果发现其中有不合格品判为不接收该批,如果这5件全是合格品判为接收该批。假如该批中有10件不合格品,不合格品率为 0.1%,即该批为合格批(0.1%<1%)。从这10000件中抽取5件,可能抽到不合格品,若抽到了不合格品,就会把实际上合格的批判为不接收。再看另外一种情况,假如该批中有9000件不合格品,1000件合格品,从该批中抽取5件。有可能抽到的5件全是合格品,如果 这样的事件发生了,就会把不合格品率高达90%的不合格批判为接收。由此可见,用某一抽样方案对孤立的一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判断,仅起概率把关的作用。即,当不合格品率低时,被判为接收的概率较高;当不合格品率高时,被判为接收的概率较低。在抽样检验后判为接收,并不能断言,该批的不合格品率在事先规定的某数据之下。

  六、什么是抽样系统?

  答:抽样系统由一组抽样方案和如何使用这组抽样方案的转移规则构成。对于连续多批产品,为了达到既节约样本量,又尽量精确地控制接收产品的总和的不合格品率这样的目的仅仅使用一个抽样方案是不行的,必须使用一组抽样方案。这组抽样方案包括:正常检验抽样方案、加严检验抽样方案、放宽检验抽样方案和特宽检验抽样方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抽样方案由转移规则来确定。

  参照国际标准ISO 2859制定的国标GB 2828《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和参照国际标准ISO 3951 制定的国标GB 6378《不合格品率的计量抽样检查程序及图表》都是以 AQL为质量指标的抽样系统。

  七、使用 GB 2828《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可以仅使用正常检查方案吗?

  答:不可以仅使用正常检查方案。GB 2828中的质量指标是合格质量水平AQL.AQL的定义是:在抽样检查中,认为可以接受的连续提交检查批的过程平均上限值。也就是说,用某一AQL确定的抽样系统对连续多批进行抽样检验,可以将接收的多批的和的不合格品率大约控制在AQL之下,而仅使用正常检查方案就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了。所以说,不能仅使用正常检查方案。

  八、在产品标准中引用GB 2828应规定哪些指标?

  答:在有些产品标准检验这一章中,仅写了抽样检验按GB 2828 执行。这显然是不行的。

  GB 2828是一项基础标准,它提供了多个质量指标(AQL值)和多个控制精度指标(检查水平,即IL),供不同的产品在不同情况下的选择需要。在指定产品后,选用GB 2828应规定下列四个指标:

  1)确定批量;

  2)确定不合格的分类;

  3)按不合格的类别分别规定检查水平IL;

  4)按不合格的类别分别规定合格质量水平AQL。

延伸阅读:抽样 检验 标准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