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2010年一级建筑师: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

2010-09-16 10:56 来源:来源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二)混凝土的运输

  1.运输要求

  ◆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不产生分层、离析现象,浇灌时仍能保持原有的坍落度。

  ◆ 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运转次数、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使混凝土在初凝前注入模板。规范规定混凝土入模的最短时间为温度20一30℃时不超过1h;10~19°C时不超过1.5h,5~9℃时不超过2h

  ◆ 运输混凝土的容器应严密、不漏浆、不吸水,冬期施工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混凝土冻结。

  ◆ 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棍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 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应控制骨料的最大直径,水泥不宜过少,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rn3,混凝土坍落度为80~180mm,混凝土宜加入适当的外加剂。

  2.运输机具

  ◆ 水平运输机具:水平运输机具有手推车、机动翻斗车、自卸汽车、搅拌运输车。

  ◆ 垂直运输机具:可采用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泵、快速提升斗和井架。

  ◆ 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利用泵的压力通过专用管道将混凝土运送到浇筑地点,一次完成地面水平运输、垂直运输及楼面水平运输。利用泵送混凝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

  (三)混凝土的浇筑

  1.混凝土浇筑的一般规定

  ◆ 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等进行细致的检查,并作自检和工序交接记录。钢筋上的泥土、油污和模板内的垃圾、杂物应清除干净,木模板应浇水湿润,缝隙应堵严。

  ◆ 防止离析。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下落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上述规定时,必须使用串筒、溜管、溜槽、振动溜管等。

  ◆ 混凝土必须分层浇筑。

  ◆ 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以保证结构良好的整体性,如必须间歇,间歇时间不应超过相关规定。

  ◆ 注意天气预报,不宜在雨雪天气浇筑混凝土。要有针对各种故障的应急措施,保证人力、机械、材料能满足浇筑速度的要求。

  2.施工缝

  ◆ 施工缝应留设在施工方便和剪力较小的部位。柱宜留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留留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单向板,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墙的施工缝,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地下室防水混凝土墙的施工缝应留设在距底板表面不小于200mm处,为防渗水可采用平缝加钢板止水带,企口凸缝、台阶缝等形式。

  ◆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已硬化混凝土表面应仔细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动石子和软弱混凝土层,用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15c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浇筑混凝土时应仔细振捣,距施工缝80~100mm处停止振捣。

  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底部应先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使混凝土获得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以防止接缝处出现裂缝。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