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2010年一级结构工程师考试辅导:水泥分类介绍

2010-09-10 15:27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硅酸盐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分为两种类型,不掺加混合料的称为Ⅰ类硅酸盐水泥,代号P.I,在硅酸盐水泥粉磨时掺加不超过水泥质量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混合料的称为Ⅱ型硅酸盐水泥,代号P.Ⅱ。

  普通硅酸盐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普通硅酸盐水泥,代号P.O,掺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超过15%,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5%的窖灰或不超过水泥质量10%的非活性混合材料来代替。掺非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得超过水泥质量的10%.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为42.5 42.5R 52.5 52.5R 62.5 62.5R,普通水泥强度等级分为32.5 32.5R 42.5 42.5R 52.5 52.5R.水泥可以袋装或散装,代装水泥每袋净含量50㎏,且不得少于标志质量的98%; 随机抽取20袋总质量不得少于1000㎏.其它包装形式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但有关袋装质量要求,必须符合上述原则规定。水泥包装应符合GB9774的规定。 水泥袋上应清楚标明:产品名称,代号,净含量,强度等级,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者名称和地址,出厂编号,执行标准号,包装年、月、日。掺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的普通水泥还应标上“掺火山灰”字样。包装袋两侧应印有水泥名称和强度等级,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的印刷采用红色。水泥在运输与贮存时不得受潮和混入杂物,不同品种和强度等级的水泥应分别贮运,不得混杂。

  矿渣硅酸盐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矿渣硅酸盐水泥,代号P.S.水泥中粒化高炉矿渣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为20-70%,允许用石灰石、窖灰、粉煤灰和火山灰质混合料中的一种材料代替矿渣,代替数量不得超过水泥质量的8%,替代后水泥中粒化高炉矿渣不得少于20%.

  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火山灰质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简称火山灰水泥,代号P.P.水泥中火山灰质混合料掺量按质量百分比计20-50%,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粉煤灰、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代号P.F .水泥中粉煤灰掺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20-40%.强度等级:矿渣、火山灰、粉煤灰水泥强度:32.5 32.5 R 42.5 42.5R 52.5 52.5R.矿渣水泥袋印刷用绿色。火山灰、粉煤灰用黑色。

  复合硅酸盐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两种或两种以上规定的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复合硅酸盐水泥(简称复合水泥)。代号P.C.水泥中混合料总掺量按质量百分比计应大于15%,但不超过50%,水泥中允许用不超过80%的窖灰代替部分混合材料,掺矿渣时混合材料掺量不得与矿渣硅酸盐水泥重复。强度等级: 32.5 32.5 R 42.5 42.5R 52.5 52.5R.包装袋两侧应采用黑色印刷名称和强度等级。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