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一级注册结构师考试心得技巧(1)

2010-09-13 15:53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本人2003年以182分一次顺利通过注册基础考试,第二年专业考试却以1分之差落第。2005年我又重整旗鼓,稳中求胜,以超出合格线10分通过。两年专业考试的艰苦历程已经结束,我总结了一点应试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正在为注册考试而努力的同行们一些借鉴。仅是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一切以规范为核心,立足基本概念

  1.1重点掌握基本概念题一级注册结构师考试满分80分。在80分中有60分左右是基本概念题和计算题,有20分左右是偏难偏怪或是计算步骤过于复杂的题。这20分的难题大多是结构人员在工作中很少遇到的,解题时不是没有思路,就是干脆弄不清题意,无从下手。平均每道题6分钟的解题时间转瞬即逝,有时难题的考分拿不到,时间也白白浪费了,因此我称这20分为“运气分”。然而基本计算题和概念题主要考察对《规范》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题考察的内容在平时的设计工作中十分常见。从历年的考试成绩来看,最高分很难突破60分大关,如2005年辽宁省一注专业考试只有2人分数超过了60分,而通过专业考试的62人中成绩大部分在50分左右。因此应试时应有选择地先做好这60分的基本概念题,切不可在难题上大下功夫,只有把这60分先拿到手才能稳操胜券,而做好这些题的前提正是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规范》。结构工程师

  1.2不能忽略规范条文说明对掌握规范的帮助学习《规范》时,我们一般对规范条文十分重视,逐字逐句进行揣摩。但《规范》的条文说明经常被忽视,其实它是对规范条文的补充,里面涵盖了很多重要信息,如条文的形成背景、使用条件、计算公式的应用例题等。一些重要的条文说明在解题中经常被应用,例如:地下水的水压力作为外荷载时,应按恒荷载还是按活荷载考虑?荷载规范(GB50009-2001)仅a在3.1.1条的条文说明中有“水位不变的水压力按永久荷载考虑,而水位变化的水压力按可变荷载考虑”的解释,但桥梁通用规范(JTGD60-2004)中表4.1.1明确地把水的浮力按永久作用分类。因此,2005年试题中砌体抗浮计算题的水浮力就应按永久荷载考虑,分项系数取1.2.所以,要想学透《规范》就应该重视条文说明的补充解释。在复习《规范》时最好是把条文说明中的关键语句直接记录在对应的条文附近,应用起来一目了然,更加方便准确。

  1.3选择合适、适量的参考书进行训练和强化大家在熟练掌握《规范》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一至两本参考书来巩固对《规范》的理解。近年来,大量注册考试参考书在市面上出现,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我认为各规范组编写的《规范理解与应用》系列丛书比较权威,而有些书籍往往在某些规范条文理解上各执一词,不利于读者准确把握规范条文。我在复习期间也买了几套参考书,比较起来它们的共性较多,一些典型的例题在各套书中重复出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套书中都有一些小错误,尤其是习题集类的书中答案错误更多,甚至还有重要的概念错误。读者如果不能及时找到该书的勘误补丁,又不能正确判断答案的正误,就极易被其误导。所以,千万不能本末倒置,一头扎进书堆里,而偏离了正确理解《规范》的主线。

延伸阅读:一级注册 技巧 心得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