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结构工程师 > 试题中心 > 正文

2010年结构工程师每日必练(2)

2010-09-09 10:54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构件正常工作时应满足的条件是指:
  (A)构件不发生断裂破坏;
  (B)构件原有形式下的平衡是稳定的;
  (C)构件具有足够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D)构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2、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
  (1)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有四种: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
  (2)当杆件产生轴向拉(压)变形时,横截面沿杆轴线发生平移。
  (3)当圆截面杆产生扭转变形时,横截面绕杆轴线转动。
  (4)当杆件产生弯曲变形时,横截面上各点均有铅垂方向的位移,同时横截面绕截面的对称轴转动。
  (A)(1);
  (B)(2)、(3);
  (C)(1)、(2)、(3);
  (D)全对。

  3、对于承受任意荷载的杆件(并不一定是轴向拉伸与压缩),下列结论哪些是正确的?
  (1)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若各点的正应力均为零,则弯矩必为零。
  (2)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若各点的正应力为零,则轴力必为零。
  (3)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若轴力N=0,则该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也必为零。
  (A)(1);
  (B)(2);
  (C)(1)、(2);
  (D)(2)、(3)。

  4、在连接件挤压实用计算的强度条件σbs=Pbs/Abs≤[σbs]中,Abs是指连接件的:
  (A)横截面面积;
  (B)名义挤压面积;
  (C)实际挤压部分面积;
  (D)最大挤压力所在的横截面面积。

  5、剪应力互等定理只适用于:
  (A)纯剪切应力状态;
  (B)线弹性范围;
  (C)单元体上两个相互垂直平面上的剪应力分析;
  (D)受剪切的构件。

  6、剪应力互等定理只适用于:
  (A)纯剪切应力状态;
  (B)线弹性范围;
  (C)单元体上两个相互垂直平面上的剪应力分析;
  (D)受剪切的构件。

  7、等截面传动轴,轴上安装a、b、c三个齿轮,其上的外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一定,如下图所示,但齿轮的位置可以调换。从受力的观点来看,齿轮a的位置应放置在:
  (A)任意处;
  (B)轴的最左端;
  (C)轴的最右端;
  (D)齿轮b与c之间。

  8、圆形截面有( )形心主惯性轴。
  (A)一根;
  (B)无穷多根;
  (C)一对;
  (D)三对。

  9、下图所示三角形截面,高为h,底为b,已知截面对y轴的惯性矩,且y1平行于y,距离a=2h/3,则Iy1为:
  (A)Iy1=bh3/36;
  (B)Iy1=11bh3/36;
  (C)Iy1=bh3/12;
  (D)Iy1=-5bh3/36。

  10、工程上判别层流与紊流采用:
  (A)上临界流速;
  (B)下临界流速;
  (C)上临界雷诺数;
  (D)下临界雷诺数。

  11、层流的沿程水头损失与流速的( )成正比。
  (A)一次方;
  (B)平方;
  (C)平方根;
  (D)1.5~2.0次方。

  12、三根等长并联管,沿程水头损失系数相同。直径比为d1:d2:d3=1:1.2:1.5,则通过的流量比为:
  (A)Q1:Q2:Q3=l:1.577:2.756;
  (B)Q1:Q2:Q3=l:1.44:2.25;
  (C)Q1:Q2:Q3=l:1.728:3.375;
  (D)Q1:Q2:Q3=l:2.488:7.594.

延伸阅读:结构工程师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