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监理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设备监理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7设备监理师《基础及相关知识》:专利权

2017-08-08 14:19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专利权的概念

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在法定期限内对其发明创造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利。

它是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授予发明人或申请人生产经营其发明创造并禁止他人生产经营其发明创造的某种特权,是对发明创造的独占的排他权。

(2)专利权的主体

专利权的主体,是指具体参加特定的专利权法律关系并享有专利权的人。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的单位、外国人和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都可以成为专利权的主体。

(3)专利权的客体

专利权的客体,也称专利法保护的对象,是指可以获得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专利法》规定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4)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①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符合的条件

《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所谓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

所谓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着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所谓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教材补充部分)《专利法》所称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

②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符合的条件

《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不属于现有设计;也没有任何单位和个人就同样的外观设计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文件中。

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现有设计或者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对比,应当具有明显区别;并不得与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教材补充部分)《专利法》所称现有设计,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设计。

(5)不授予专利权的项目

1)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教材变动部分)

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2)不授予专利权的智力成果

《专利法》规定,对于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

①科学发现;

②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④动物和植物品种,但该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

⑤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⑥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教材补充部分)

(6)专利权的期限

专利权的期限,又称专利保护期。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7)侵害专利权的行为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侵害专利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行为;

②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

③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

④侵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以及其他权益的行为。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

①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由专利权人或者经其许可的单位、个人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该产品的;(教材变动部分)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大明白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