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专业资格考试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质量专业资格 > 复习指导 > 正文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2014-11-18 14:51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测量过程中有许多引起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它们可能来自以下十个方面:

  1.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或不完善

  例如:定义被测量是一根标称值为1m的钢棒的长度,若要求测准到微米级,则被测量的定义就不够完整,因为此时被测钢棒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已较明显,而这些条件没有在定义中说明。由于定义的不完整,将使测量结果中引入温度和压力影响的不确定度。这时,完整的定义应是:标称值为1m的钢棒在25.0℃和101 325Pa时的长度。若在定义要求的温度和压力下测量,就可避免由此引起的不确定度。

  2.实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如上例,被测量的定义虽然完整,但由于测量时温度和压力实际上达不到定义的要求(包括由于温度和压力的测量本身存在不确定度),使测量结果中引入了不确定度。

  3.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例如:测量某种介质材料在给定频率下的相对介质常数,由于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的限制,只能取这种材料的一部分作为样块进行测量。如果测量所用的样块在材料的成分或均匀性方面不能完全代表定义的被测量,则样块将引起不确定度。

  4.对被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同样以上述钢棒为例,不仅温度和压力影响其长度,实际上,湿度和钢棒的支撑方式都有明显影响。但由于认识不足,没有采取措施,就会引起不确定度。

  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模拟式仪器在读取其示值时,一般是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10.由于观测者的位置和观测者个人习惯不同等原因,可能对同一状态下的显示值会有不同的估读值,这种差异将产生不确定度。

  6.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别力不够

  数字式测量仪器的不确定度来源之一,是其指示装置的分辨力。即使指示为理想重复,这种重复性所贡献的测量不确定度仍然不为零,这是因为,当输入信号在一个已知的区间内变动时,该仪器却给出了同样的指示。

  7.赋予测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值不准

  通常的测量是通过被测量与测量标准的给定值进行比较实现的,因此,该测量标准的不确定度将直接引入测量结果。例如:用天平测量时,测得质量的不确定度中包括了标准砝码的不确定度。

  8.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他参量不准

  例如:在测量黄铜的长度随温度变化时,要用到黄铜的线热膨胀系数。查有关数据手册可以找到所需的值,与此同时,也可从手册上查出或计算出该值的不确定度,它同样是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一个来源。

  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例如:被测量表达式的近似程度,自动测试程序的迭代程度,电测量中由于测量系统不完善引起的绝缘漏电、热电势、引线电阻上的压降等,均会引起不确定度。

  10.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无论怎样控制环境条件以及各类对测量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而最终的测量结果总会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即多次测量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这种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由一些随机效应造成的。

  上述不确定度的来源不一定是独立的,例如,第10项可能与前面各项都有关。

责任编辑:cj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