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安全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汽车安全常识

2013-12-17 16:07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作为重要交通工具进入我们家庭、生活,尤其是近年迅速增长。但是,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汽车火灾也呈上升趋势。据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1月全国共发生各类汽车运输火灾8000多起,死1790人,伤332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1997年共发生交通运输火灾258起,其中汽车火灾240起,死18人,伤18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占交通运输火灾总数的90%以上。更有资料显示,仅仅4个月的时间,黑龙江省就发生汽车火灾108起。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气温逐日升高,汽车自燃火灾也日渐增多。不仅给车主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汽车火灾的预防刻不容缓,必须加大力度并采取有效手段遏制汽车火灾的发生。其中,自燃和他然是引发汽车火灾最常见原因。

  一、燃油

  燃油的泄漏可以说是引发汽车自燃的重要原因,泄漏的汽油是最可怕的易燃物,一旦燃油出现泄漏,混合气达到一定的浓度,如果有明火出现,自燃事故就不可避免。而在部分普通化油器式汽车上,汽油滤清器多安装于发动机舱内,距离发动机缸体以及分电器很近,夏季温度本来就高,汽油滤清器的连接油管因为受热变形,使得原来温度低时连接很紧的软管受热变松,是导致汽油泄漏的原因。

  二、线路

  因线路故障引发的自燃事故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很多车主在新车身上对线路随意更改,比如换装高档音响、增加空调等。这些工作如果不到专业维修店去完成,便会给自燃事故发生埋下隐患。相关技术人员如果技术水平有限,他们就不会去分析车辆的线路布置和具体的结构,更不会考虑将不同线路功率进行计算,从而决定由哪里获取电源更合理之类的问题。于是随便乱引电线,负荷大的地方不加保险,易摩擦处也未有效固定等多种错误维修,自燃事故将不可避免。

  三、年限

  汽车使用的年限长久电源线路老化,容易发生短路,引起自燃起火;汽车长途行驶,超负荷装载,使发动机各部件在长时间不停运转,造成点火线圈的温度很高,使高压点火导线的绝缘层软化、老化、裂损,点火高压电易击穿绝缘层,很容易产生高压电漏电,引发漏电处温度不断升高,引燃发动机化油器等泄漏的汽油,导致着火燃烧。再加上车载货物放置不当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很容易就引起汽车自燃起火。

  如何防范

  1、做好机动车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电器、开关、灯座、制动灯开关等的插接头(或连接头)是否有松动或脱落等情况。特别要注意检查点火开关、蓄电池等大电流的电器件接线柱、导线的连接、绝缘等是否可靠;经常检查运动零件、车架、油箱、化油器、坐垫等油漆件、漏油件、易燃物周围的导线、插接头、开关件、线夹等处是否有“破皮”;经常检查发动机及底盘是否有漏油现象。

  2、线路不能乱接,以免造成局部线路负荷过大,令线路发热。违章操作使蓄电池产生电弧引发火灾。车辆改装等,有专业的维修单位完成。对车辆的小毛病要及时维修,不能违章操作。如果行车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应尽量靠边停车,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等待专业救援,切忌自己动手乱操作。

  3、在车厢类不要放置危险物品。日常生活用的打火机、香水、摩丝等也是构成汽车火灾的危险品。如将这些物品放在车内容易被太阳光线聚焦的部位,也会导致火灾。

责任编辑:玛门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