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安全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浅谈超速行驶对安全行车的危害

2013-12-17 16:10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我们经常听到,也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宣传:“十次肇事九次快。”经验教训把快与肇事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车速越快越容易肇事,这是因为车速快大大降低了驾驶员对所驾驶车辆的正确操作和所车驾车辆的稳定性,延长了在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和机械反应时间内车辆所行使的距离,以及车辆本身的制动距离,扩大了车辆的制动和安全区,使驾驶员的正常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和操作,导致事故发生。同时,车速快使车辆转弯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容易导致侧滑或翻车,容易使车辆驾驶失控和操作的准确性降低,会加快车辆机件的磨损、疲劳、破坏和性能降低,从而造成机械故障导致事故的发生。

  一.车辆行使速度与单位时间内行驶距离的关系:

  车辆行使速度越大在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距离越长,二者成正比,以时速30km计算,车辆每小时行使30km每分钟行使500m每秒行使8.33m的距离,在安全行驶中8.33m的距离对于机动车驾驶员重发现情况到,采取防范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是非常可贵的距离,然而8.33m的距离,在时速30km的条件下,只需1秒时间便可到达。障碍客体的出现,尽管与机动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由于车速大,在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时间长,是驾驶员在短暂的时间内,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车辆行驶速度与车辆在驾驶员及车辆机械反应时间内行驶距离的关系:

  车辆行驶中,障碍客体的出现。首先反映到驾驶员的大脑,经思维判断,认为是危险信号,便命令脚采取制动,脚从油门处移动到制动踏板上,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称之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需要0.5~0.6秒,制动踏板被压下去,使制动蹄片将车轮固定住,不再向前滚动,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称之为车辆机械反应时间需要0.2~0.3秒,两个反应时间总计为0.7~0.8秒。在这段时间里,车辆仍在继续行驶,也就是说,驾驶员从发现危险障碍,到采取制动措施,以使车轮完全停止转动前这一过程,车辆将仍以原速度行进。行驶的距离与车辆的行驶速度成正比。即:车速越大,两个反应时间内所行驶的距离就越长。以时速30km和15km两个行驶速度进行比较,30km的时速。在两个反应时间内所行驶的距离为6.25m,而15km的时速,在两个反应时间内所行使的距离,则是30km时速的1/2.即3.13m.

  三.机动车的安全行驶速度

  1.机动车的安全行驶速度首先必须符合交通规则和国家关于运输中有关速度方面的规定。

  例如:车辆在厂内最高时速不得超过5km.如果驾驶员不执行上述速度规定,违章超速行驶,那么,这种超出限额规定的行驶速度,就不是安全行驶速度。

  2.以速度限额为基础,具体分析道路情况,车辆和行人的流通情况,选择适当的行驶速度。但是,决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只要不超出速度的限额,就是安全行驶速度。假定在某一地段,按照有关规定,最高时速不得超过20km,但不能认为时速20km就一定是安全行驶速度。因为,以最高时速行驶,就必须具有与最高时速相适应的条件。如果路面情况复杂,车辆和行人特别多,那就必须选择与行车条件相符合的。能确保安全行车的速度。由于各项安全规定不可能把具体的行车条件详细地加以规定,所以就应该以保证安全行车为基本条件,来确定机动车的安全行驶速度。

  与安全行车完全对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盲目开快车。盲目开快车的特点的:置安全规定于不顾。仅按个人的意愿,凭侥幸心理,任意提高车速。由此,每一位驾驶员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速度的高低与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为了保障正常的工作秩序,搞好经济建设,杜绝车辆伤害事故,要切记遵章守法,安全行车。

责任编辑:玛门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