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安全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7年安全评价师考试要点:危险性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2017-09-10 10:40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危险性分析是预防事故、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前提。危险性分析是指对系统、设备或人员某项操作过程的危险和激发事件进行分析,剖析它们的因果关系,分析事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估计事故的发生概率。其目的是尽量防止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使用危险性物质、工艺和设备(即使必须使用的也可以从设计、工艺上和操作过程中考虑采取安全措施),使危险不致发展成为事故。

  危险性分析包括危险辨识和危险评价两方面的内容。危险辨识是确认危险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是危险性发生的概率和危险和谐的定量化。危险评价是指危险指标的目标值与危险定量化的比较,从而消除、减少危险或把危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危害识别评价是由一系列系统分析方法组成,常用的方法有安全检查分析表(SCL)、初步危险分析(PHA)、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EMS)、工作危害分析(JHA)、事件树分析法(ETA)、事故树分析法(FTA)、可操作性研究等,这些都是危险性分析所用的成熟的方法,它们不但能进行定性,也能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很多单位和人员在HSE初始状态评估中,对识别的危险源和风险评价等级还有尚需探讨的内容,所以在评价过程和分析步骤上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一些危险性分析的深浅不一,有很多潜在的危险性被遗漏了,这就使得实际工作中难以实施有效的安全措施,也为今后再次进行危险性分析造成了困难。下面具体谈一谈进行危险性分析应当注意的问题和一些体会。

  1.系统框图和可靠性框图的绘制是进行危险性分析的前提

  1.1 危险性分析必须绘制系统图和可靠性框图

  在进行危险性分析时,往往忽略了系统框图和可靠性框图的绘制,这就容易使分析产生遗漏和偏差。根据系统图和对系统本身的分析,做出可靠性框图,这是进行危害分析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危险性分析好坏的前提。

  对于简单的系统可以用流程代替系统图;对于复杂的系统可以绘制各功能子系统图,如设备结构、燃料系统、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这些子系统图不但要各项功能完整,而且也要能清晰的表明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点往往也会引发事故,其危险性分析不容忽视。要想分析清楚其危险性就必须绘制系统框图和可靠性框图。

  之所以首先强调系统框图和可靠性框图的绘制,是因为通常进行危害性分析时不太重视这一步骤。还要强调的是由于系统所完成的功能不同,系统图和可靠性框图往往是不一样的。

  1.2 明确危害性分析的目的

  无论采用何种分析方法,都是根据系统图和可靠性图进行分析。进行危害性分析的目的是分析操作过程的危险和所激发的事件,即重点是分析危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换句话说也就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研究对象(如设备、附件或子系统以及人员操作失误)出现故障或发生问题后,对整个设备或系统所导致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评定和预测,而分析研究对象发生故障的机理或原因则是根据分析的研究对象所生产的后果再进行。

  例如,对某配电室电气设备进行分析,当分析到交流接触器,重点要分析该接触器发生故障后对控制线路(不能及时停、送电)的影响以及所控制设备不能操纵的危害,找出该接触器故障后最大影响程度是否在可控制范围内,然后制定出该接触器故障后的排故方案,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把危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至于接触器故障是由线圈短路引起的还是由粘连引起的不是分析的重点。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Keppo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