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关 > 正文

何谓真实的“师法自然”

2006-12-20 11:55    【  【打印】【我要纠错】

  在中德高层景观教育研讨会上,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从深层次发表了对自然观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的自然应该分为四类,即原始的自然、生产的自然、美学的自然和被损害自然的恢复。他认为我们中国美学的自然即所谓的花园概念源于对第一种自然的理解,而西方的美学自然观则源于对第二种自然的理解,他痛斥了对自然肆意更改的设计。

  我们的设计,所谓的“师法自然”,不是简单的那种有山、有水、有点地形起伏或曲折道路的自然,它不能代表我们现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那么每一平方公里土地的自然又是什么样的呢?它们真实的自然不是源于古代,而是源于现实、源于场地的历史和场地独有的自然面貌,而这才是我们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每一寸土地时应该去挖掘的,不是那种肆意改变现状,或者来个“中国式”的自然,那不是属于这块场地的自然,那是一种很失败的景观,而这也往往是我们现在中国的景观设计师乐意去做的景观。他可以不用去看场地,随便给你分几个一般景观必备的功能区、几条曲折的道路、几块起伏的地形或者再总结一下来个时髦的“几点、几线、几面、几环”的深奥抽象理论,那些很多都是虚假的,都是不真实的,甚至说只能是“蒙骗”甲方的,因为很多这样的设计都是不适于具体的场地的,因为那些自然不是真正“人性的自然,不是真实的自然,不是长于土地上的自然”,我们经常说设计要“天人和一”,那么谁又能给它一个真正具体的解释?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或者理想化的彼岸”,而这往往是很虚的。我们做景观设计实际上应该是对自然的一种管理,而不是对自然的一种创造,不要将创造强加于土地上。

  “自然单元”上的自然

  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面积。如果将这960万平方公里平分以1平方公里为一个单元的化,那么我们中国就可以被划分为960万个这样的单元,你想一下不可能这960万个单元的的文化、地理及自然的观念都是一样的,甚至就用那几个常用的自然特征来概括。那么野草也是自然的,那么为什么没有人去关注野草呢?我们应该分别重视这每一个单元上的文化、地理,每一个单元的自然观,可是现在仅仅因为大家把这960万个单元相聚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土面积,一个代名词——“中国”。我们“中国”是有历史、有自然观的,所谓的自然观就是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起伏的地形等等,这是一个大的笼统的影响着这960万平方公里的自然观。然而,具体的每一平方公里的自然观不应该是一样的,他们理应拥有自己单元独特的自然景观,而这样的自然景观才是真正属于这每一个单元、每一片土地的。设计师在设计具体的场地时,应该遵循具体场地上的自然观,而不是大的笼统的“自然景观”。

  我们在东北的某一个小场地上的自然景观肯定是与华北、西北、甚至华东、华南的自然景观肯定是不一样的,而可悲的是,我们现在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这些场地时却不是在探索这些具体单元的自然景观,而是以“大一统”的自然景观为设计依据和目标,结果设计出来的图纸几乎是一致的,或是惊人的相似,尤其是让同一家设计公司或同一个事务所先后在这些不同的场地上设计自然景观时,这是很可悲的。

  欧洲的整个国土面积与中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由四十多个国家组成,他们的每个国家就好比我们中国的“省”,他们在场地上也是相连的,是与中国相似的。然而他们的自然是不相同的,如果同样将他们的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一个单元的话,那么他们这些土地的单元总和才可能与中国的土地单元一样。然而他们土地单元的自然性是文化的、多元的,然而中国则往往被局限在一个大的概念当中,中国今天的自然更多强调的是源于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即苏州园林中所体现的自然——小桥流水、曲折的道路、起伏的地形,用这样的自然去概括当今中国的自然显然是“以偏概全”的做法。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庞伟先生说:“我觉得可以说没有中国,但是也可以说有中国,因为那个叫做中国的那个地方,一定是被更具体的地方代替了,比如它是被四川、浙江、山东这些省份或城市代替了,甚至还可以说是被北京、上海、苏州、拉萨这样的城市代替了。”

  我们在设计中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师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象征着具体“省份”、具体“城市”、具体“土地单元”的自然,而不是那个叫“中国”的大地上的自然,因为你不可能对每一个地方的自然都用语言来表达,更不要指望用常用的那几个特征来表达。有时,我们中国人在设计的时候还经常用的一个词是“意境”,我们现在的人能造出那样象古典园林中所谓的意境吗?古典园林的意境是那些文人雅士的追求,他们那不是在简单的造山水,那是在做自己胸中的文章。我们现在的设计师能有那样的“胸魄”吗?

  我们的梯田、野草同样是自然景观,为什么现代的设计师就没有那么多人关注,反而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这能说明我们的设计师是师法自然?有时候只是以追求自然的名义而自然吧!如果将我们祖国大江南北的公园都建成自然式而是一个近乎统一的模式的话,那么我希望我们不要去搞这些设计,因为我们这样能留给后代什么样的自然?就像我们今天面对的一样,各个地方的自然都在被淹没。记得吴良镛院士一再强调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渗透”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挖掘发扬各自的优秀地域文化传统,这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同样,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面对中国不同地域的自然,我们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处理,同样要努力挖掘地域的自然,不要将“外来的自然”把本土的自然景观特性给“淹没”,否则的话我们这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留给后代的自然只可能是越来越少。

  古代真实的自然

  晋朝的文人陶渊铭在其《桃花源记》中描述了古代真实的自然景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应该是当时真实的自然。

  近代的自然

  鲁迅在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这就是属于这块场地最好的自然,因为自然的乐趣自在其中

  现代的自然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在其一篇被小学课本录用的文章《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中说:“足下的文化”是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忽略的自然,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还能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野草之美”是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而这些才应该是现代最“自然”的自然。

  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景观研究室主任刘晖教授说过:“我曾经辅导过小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有一个题目叫做”身边的自然“。在与小孩子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喜欢的自然,不是我们景观设计师设计的所谓”自然“,他们更喜欢的是那些荒野的角落,那些有蛐蛐、蝴蝶、蜻蜓的地方。在他们游戏的时候,他们对于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理解就开始了”。

  人类最后的一片自然——农村的自然

  在城市化高速进展的今天,城市中原有的的自然面貌已经早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钢筋混泥土的森林世界,一片片冰冷的景观,甚至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倡议要搞新农村建设,为的就是要改变现有农村的面貌。于是一批批的规划师带着旨意都奔向了那最后的一片自然——农村。请我们的规划师们在进入农村之前,请先好好的了解我们现在农村的基本情况,尤其是生态情况。 在新农村建设高潮中,村落生命的危机体现在三个方面(俞孔坚,2006): [1]

  (1)原本就脆弱的乡村生态系统将面临破坏,特别是水系统。村落从选址开基,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已经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山水格局,沟渠阡陌,护坡池塘,林木坟茔等景观元素,都使乡村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状态。长期超饱和状态的耕作和人口压力,使这种平衡变得非常脆弱。因此,来自城市规划师们的“手术刀”对这样一个脆弱的乡村生命来说无疑是很危险的。

  (2)乡土文化遗产景观将面临严重破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或者说文化认同将丧失。一旦乡村盛行追求起欧式别墅、小洋楼之流,可能势头会比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将会开启中国乡土文化景观的毁灭历程。所谓乡土文化遗产景观,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的,对中国广大城乡的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如祖坟,村头的“风水树”、“风水林”、“风水池塘”等。

  (3)草根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的破坏:随着乡土遗产景观的消失,民间的草根信仰体系将随之动摇。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界碑,每一条古道,每一座龙王庙,每一座祖坟,都是一村、一族、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的载体,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如果现在大张旗鼓地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为农村的物质空间建设,就很可能把城市的模式,或者是欧洲城市的模式、华西村的模式带到中国的乡村大地上:“风水林”被砍掉、弯蜒曲折的河道被填掉或被裁弯取直、有上千年故事的祠堂被拆掉,只要稍不注意,所有这些草根信仰的基础都会被彻底毁掉。

  然而现实的情况可能并不能令人欣慰。记得在一期“焦点访谈”节目中介绍,一个偏远的农村地区,为了搞新农村建设施示范点,将大量的田地和自然都统统侵占,而后盖起了一排排的整齐划一的小洋楼和那宽广的大马路,空空的没有一丝绿意,最后可悲的是很少有人住进里面,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附近的村民没有钱住进去,这一大片漂亮的楼房在侵“占毁坏了大片的原始农村自然之后换来的只是一个空空的架子、一个给当地领导脸上贴金的一层”粉“,但是当这层”粉遇到“水”时,就会现出其原来的面目。最后,只有几家人搬了进去,更为滑稽的是,领导竟然用那些空余的房子来喂牲畜,我想当我们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看到这样的景象都会痛心,从远处看这片土地,很漂亮、很壮观,但是进去一看,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希望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搞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只是少数。而不要只是“冰山一脚”。要知道,搞新农村建设我们不能搞“一刀切” 、不能搞“大跃进”,这应该是一个量力而行的事。这本来是件利国利民的事,但这件事决不会在短短的几年甚至几十年来完成,而可能是需要我们几代人去努力。如果我们一不小心,将这片土地上最后的一片自然毁掉,那么我们将留给后人甚么?那么那将是我们这代人欠下我们后人永远还不起的“债”。

  结语

  在设计我们这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度时,请珍惜我们现有每一寸土地上原有的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积累”下来的,正是有了“它们”,才使得我们生活在这些场地上的人们有了一种自然的归属感、一种亲切的感觉。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6(05):38-45

景观中国·李先军

延伸阅读:景观 设计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