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地域建筑的魅力及启示

2006-12-12 08:53    【  【打印】【我要纠错】

  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迈耶的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以轴线和单元旋转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工程,贝聿铭的香山饭店。云南民族博物馆,厦门高崎机场候机楼,上海金茂大厦对中国“塔”的联想等等。或许这是表现了自开放的地域特征而为世人赞赏,然而“地域”面对网络时代,虚拟空间与场景,经济全球化等,虽客户正慢慢地被“现代人”所遗忘和不削一顾。可否定传统与地方性的存在所导致的千篇一律,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若不加批判的采用西方模式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但肤浅地模仿地域传统也非良策,这样做,既不能更新传统之内涵,也不能适应今日之需求。

  在新与旧,地域与国家间努力寻求综合,探寻开放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是摆在我们设计者面前的一个古老的新课题。

  地域是指有着同质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的“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其中,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近的日照,温度,湿度,风向,风力,雨景,地形,地貌,土质及生物等;同质的社会文化特性包括相近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丰足习惯等,地域性建筑受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所制约,并由此构成了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特点。

  我国领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多变,气候多样,地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从建筑史看,地域性建筑的变化远远大于时间上的变化,因此地域性建筑已成为中国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如我国各地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好比生物链一样维系着中国建筑文化的新陈代谢和多样均衡;多数官式建筑的基本建造手法也都是从民居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并使之广泛传播的,因此地域性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

  地域性建筑的魅力

  1) 地域性建筑是自然适应性、人文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的统一,从空间角度看,内部环境更多地体现了人文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而外部环境则主要体现了自然适应性。

  (1)地域性建筑旺盛的生命力是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果,我国气候种类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地形包括平原,河谷,高原,丘陵,沙漠等,在这种复杂的自然环境里,地域性建筑如遍地开花般的应运而生,如江南水乡、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客家建筑文化、干阑式建筑文化、蒙古包、新疆维族民居,西藏的藏雕楼、北方的四合院,纳西族的井干式木楼房、西北的窑洞等等,这些不同的营造方式,成为对自然的某种程度上的诠释。

  (2)人的生存需要包括生物性需要和文化性需要,其中的基本生理需求相差无几,但是不同的文化观念决定了不同的居住形式和空间形态,各地特有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技术个性,影响着当地建筑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性建筑像一面全息的镜子,涵盖了当地的历史、地理、哲学、美学、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折射出丰富的人文信息。

  (3)人是社会的动物,而建筑时人为的,且为人创造的,因此离不开人的社会属性。建筑的形制,构造样式,功能布局、空间形态,装饰题材等,都是体现宗法礼教、社会特质,生存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重要的物化载体。

  2) 地域性建筑显示了一定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各地的地域性建筑因当时当地的交通,经济及政治等条件的制约,形成了朴素的世界观,在建造是自发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成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典范。

  这些可再生、可循环的物质减少了建造全过程的能源消耗,并达到一定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2)建筑的光线、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能,不是以人工照明和空调来完成的,而是靠不同的空间布局来调节的,对于能源危机的今天有普通使用的指导意义,如新疆民居以后生土墙,草泥屋面保温蓄热,并以空间组织避免风沙侵袭;北方窑洞的很为特性机动暖夏凉;简便易行的蒙古包以流线来组织通风;广泛流传的合院体系,在保证了安全,防风、防沙的情况下,将院落数量,形状,大小及建筑单体加以变化组合,来应对不同的规模和环境。

  (3)地域性建筑大多因循了不同的地形地貌,为了不占良田、保持生态和水土,因地就势、化不利为有利,形成了空间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地域性建筑的魅力是由表及里的。

  以北京为例,20世纪90年代提倡“夺回古都风貌”,导致追求形式的复古,成批的建筑被生硬的扣上混凝土的大屋顶,小亭子,不顾功能的要求和材料的逻辑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屋外打伞”般的国家大剧院利用“蛋壳”来掩饰盖内部的无序和尴尬,犯了形式与功能严重脱节的低级错误,其带有光污染的庞大躯壳与大会堂西侧所剩无多的空间尺度和人文环境均格格不入,宜用陈志华老师的一句话“不能充分发挥新事物的经济和功能效益的形式,也是不美的。”

  地域性建筑不同的空间形式是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你的前提下,以各种客观即主观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如北京四合院的方正规矩,山西大宅子“喜”字布局、与黄土不分彼此的窑洞,地域性建筑在装饰方面也体现出丽而不俗的:包括砖雕、漆画,屋顶形式的巧妙变化,以及先秦以来既是承重构件也是装饰构件的木构件体系,是通过材料的质感和力学的逻辑性体现的形式美,这些美是由内种“建筑意的”愉快。

  地域性建筑对环境的应对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文脉的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长久以来,地域性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建筑与环境不断推进、优化的创造过程,并在当时条件下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和领先地位。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它们之间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推动与协调的关系,和则留,不合则去,只有主动地应对和不断地创新,才能使世代传承的地域性建筑文化适应时代需求,长久的延续和发展下去。

  地域性建筑多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出现。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以多民族著称,56个民族在各自的建筑风格里融入了不同的民俗,信仰和审美,创造了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如回族的清真寺、蒙古的蒙古包、彝族的“一颗印”等等。它们从原始的建筑继承和发展而来,返璞归真,不拘一格,即融合有独立,是不同地域文化的鲜明体现,是民族魅力的全面展示,是博大而惭来的中国文化的有力见证。

  地域性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当今的地球已经相当脆弱,水土流失、地理下降、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损、生物多样性失衡的等等,这些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善待自然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和唯一的出路,《可持续发展涉及指导原则》中提出了“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细则”,其中包括: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材料,避免能耗;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是能源策略等等。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了新的建筑形式的产生,传统“天人合一”的建造观念及工艺的原始性,是地域性建筑达到了一定的生态性,但因技术落后和效率低下而不以推广,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满足高效的节能,因此地域性建筑的延续应利用高新技术,在建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全方位的低能耗,是建造真正成为改善未来的一种途径。

  传统的地域性建筑在集权的社会建筑制度的影响下,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更多体现了尊卑等级,宗法礼教,传统伦理,好似大众在精神层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地域性建筑的延续应从宏观规划到微观处理,从广义到狭义,从生理到心理都应给人以愉悦和陶冶,把热的需求放在首位,大众化、人性化,甚至达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升华。

中国建筑网

延伸阅读:建筑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