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关 > 正文

浅谈居住外环境质量的提高

2006-12-26 17:21    【  【打印】【我要纠错】

  进入21世纪,在实现每户有一套房的小康目标之后,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12平方米,即“后小康”的水平,户均建筑面积达80平方米;继之,每人能有更大的一间房,人均居住面积争取达15平方米的标准,核心家庭的户均建筑面积将达90平方米以上。因此,我国近10年内仍处在以新建住宅为主的增量型发展时期。为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居住面积的扩大,而且更要重视居住 环境质量的提高。因为居住环境的质量标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标准,即“居者有其屋”,这是居住的实质基础;二是品质标准,即充分实现居住行为的内涵与外延,追求舒适与安全、健康、美观的生活享受,这才是居住的实质目的,也是健康永恒的追求。多年以来,对住宅数量片面追求,一味强调住宅的经济性,无视住宅本身的实际要求,结果便是住宅建设落后于现实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反而造成了居住质量的恶化和社会财富的浪费。

  当前住宅市场正从单纯的数量型需求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需求,群众对住房的需求除了要求继续扩大“生活空间”之外,还要求提高空间质量,即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需求。居住水平的提高必须以一定量的居住空间为基础,同时又应以居住环境质量的改善为标志,这里的居住环境,即有户内环境,又有户外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因此,我们在加快住宅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住宅质量的提高,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方面的需要。下面就提高居住外环境的质量谈以下4点看法:

  1.提高空间环境的质量

  充足和良好的空间环境是搞好一个现代居住区的首要必备条件。在室外应具备有教育、购物、文体活动、医疗、居民交往休闲、老人、儿童的活动场所、残疾人的通道、停车场及市政等设施用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出现对基本生活质量 的追求及以对文化的崇尚,家务劳动愈益社会化,人口老龄化和1周5天工作制,使生活闲暇时间增多,健身娱乐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居住区的生存空间将大为扩展,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观念将会渗入居住生活的领域。小汽车拥有量会逐年增加,经济活动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居住区内。因此,居住区应当留些后备公建用地,以满足日益进化的生活及文化设施的要求。

  2.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生态环境是供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我们认为首先在居住的选址阶段就必需考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远离释放有害气体的工厂,远离铁路等有强烈噪声源地段。其次在进行生态环境设计的时候,要避免公建噪声对住宅的干扰,居住区必须具有足够的公共绿化用地,在用地绿化时,不是简单的地栽一些树,铺些草地就算完事,而是在绿化设施中,应考虑到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结合起来,多栽一些可以释放有益气体或可以减少尘埃的树种,利用吸尘、减尘的作用提高大气透明度。居住区内的交通应采用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防止外部交通过多穿过住区内部,以免废气的排放和尘土飞扬,影响住区内生态环境的质量。

  3.提高文化环境的质量

  居住园区的层次是否高雅决定于该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在居住园区的基本功能中,均有不同的文化功能,如居住文化、教育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等。在考虑这些基本功能中,要贯穿一条各类文化的红线,使它们在满足具体功能的原则下,都提高到文化的品位。在公建、绿化乃至小品雕塑方面均要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特征,通过一系列不同文化环境的设计,使人们在教育机构、文化休闲、购物、饮食场所内都感到有一种高雅的文化环境氛围。从环境的内涵上使人们在心灵深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4.提高物业管理质量

  近年来,我国居住园区开始重视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现在公共服务中心已成为组成居住园区或小区公共活动中心的主要内容,并集中代表了居住环境的形象特征。居住园区建设应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建立良好的关联,正确把握经营项目。在商品房开发中应落实居住园区各级服务设施,形成良好的物业管理体系。可以说,公共服务的水平是评价居住园区整体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其他项目得以维持的基础。新世纪的居住生活环境应顺应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趋势,塑造一个适应社会行为和物业管理系统,树立全面服务的思维,从各类设施的正常运营、维护等各方面建立联系,形成完善的物业管理体系。

陈晓

延伸阅读:居住 环境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