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7 14:43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当前,以创新为主要手段的白热化竞争致使卫浴界霸主犹如昙花一现。卫浴企业如何应付后工业期的竞争态势,如何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不断壮大,这已成为各公司管理上最难解决的问题。创新不是最佳答案,以公司为单位的持续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一个公司又如何能持续创新,并以此延续竞争力及竞争优势呢?
在卫浴行业,不可否认,中国卫浴对于全球化的认知已逐渐脱离了过去出口创汇思路,对于创新的认识也早已不只局限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全球化与创新已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结合,那就是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这个观念的改变能以各种形式体现。比如,广东蒙娜丽莎在高新科技应用研究上的投入,其先进的研究设施令同行称道。广东新中源集团下足功夫建立的销售和服务系统,使很多企业以此为楷模寻求开拓广大农村市场的有效途径。
以竞争力为本的创新对中国企业来说是没有行业界限或地域界限的。许多企业实行“拿来主义”。近年来迅猛成长的蒙牛将其成功归功于其独特的公司文化。蒙牛承认其公司文化熔松下、宝马等许多著名公司的文化于一炉。可见,中国企业的创新走的是模仿———试验———分化的道路,是借鉴不是单纯模仿,在不断的试验中作另类创新。也不可否认,这种循环式的创新也许并非自愿,实为激烈的竞争、集体模仿所致。
90年代初,中国服装企业罗蒙聘著名男演员作为其西装的形象代言人,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出几个月,雅戈尔聘用美籍华人男歌星费翔做形象代言人。报喜鸟、衫衫、夏梦等企业先后聘请了港台影视名星,在陶瓷行业中,亦有聘请影视名星作形象代言人的现象。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些不是创新。不过,想一想索尼为什么最近在重新评估其创新策略,三星为何又视中国企业为其最强竞争对手。难道中国企业不断的蜂拥而起的模仿、试验、再创新不正是以创新作为竞争力之本的企业的克星吗?在陶瓷行业中,很多人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国外的大企业被迫进行重新分工,集中精力进行创新以跳出成本竞争的死亡游戏。创新竞争这场游戏对欧美日企业来说,并不一定比成本竞争这场游戏好玩。中国陶瓷企业,靠着其独特的创新方式,也正如加入了这场全球性的创新竞争。对某个卫浴企业来说,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持久竞争力,但对中国卫浴企业群体而言,这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
作者:钟陶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