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旬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纪实
陕西省旬邑县,这座古县,如今正以崭新的形象向世人展示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繁荣景象。旬邑县作为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为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贫困县以及欠发达地区如何拉动农村经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经验。
规划先行符合民意
为了新农村建设,旬邑县首先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和部门包村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落实了工作责任。县级领导带头深入新村建设一线,检查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不同需求,科学合理地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县城建设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县187个行政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摸清了建设现状、群众的经济基础和建房需求。提出新农村建设“既要符合现代生活起居,又要考虑农民群众承受能力”的总体要求和四种建设模式,即整体搬迁式、旧村改造式、田园风光式、非颠倒依托城镇式。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和建设模式,对全县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目前,已完成全县所有新村的整体规划,99个村的建设规划,并编制民宅建设方案下发到乡村,供群众建房选用。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他们始终坚持根据每个村、每个农户的经济基础和承受能力,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量体”规划。对比较富裕的村,适当提高建设档次,符合现代民居;对一般的村,利用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实施整体搬迁,建设标准化平房。不愿建楼房的,规划建设较高档次的平房;对条件一般和较差的农户,统一规划建设平房。这样的做法既满足了不同群众的需求,又防止了一刀切。
整治旧村打破陋习
新农村建设中,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旧村改造上。今年重点抓了83个旧村改造,实施了县直部门包抓旧村改造责任制,开展了“万名干部进农村,干群同心建家园”活动,主要整治村容村貌,拆除门前厕所,清理门前“三堆”,修补残垣断壁,对旧房屋适当刷新。同时,在村庄临街墙面绘制以崇尚文明新风、宣传科学文化、法律知识等为主题,与村庄整体建设布局相协调的宣传画,提高农民文明素质。目前,全县清理“三堆”2.8万堆,改厕1.1万多个,建澡堂4800多个,建成沼气池3300个,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基本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基本完成了农村低压线路改造,农村供电能力大大增强。
在新建的村庄,给群众专门规划了生产生活通道。农民盖房跟城里人不同,城里人的住房是生活型的,而农民住房既是生活型的,也是生产型的,家庭是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千百年来,农民生活形成的习惯,总要在房前屋后建厕所、堆粪土柴草、养鸡、猪。但是,养鸡、养猪、堆粪土柴草就会出现脏乱差。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他们在新村建设中专门规划了生产生活通道,既尊重了农民的生活习惯,满足了生产生活需要,又有效解决了“粪土门前堆、厕所门前建、牲畜门前拴、鸡猪满街跑”等脏乱差问题。仅2005年一年,全县就平整乡村路面130公里,开挖水渠300公里,拆除沿街厕所4300多个,清运垃圾1.32万堆。
今年,县上坚持做到布设好“一条通道”(进村道路柏油化)、建好“两大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组好“五大管线”(电力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自来水管、雨水管),同时,根据美化、绿化、亮化的需要,在旧村整治改造中,坚持村村建绿化带、设垃圾箱、修排水渠,条件较好的村设置小广场,安装路灯和建设器材,彻底改变了农村面貌,美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新村如画一村一景
对于经济条件好、群众建房积极性高的村,他们帮助群众盖新房、建新村。对于群众建房,实行统一放线、统一施工、统一监督,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价格严格管理,对农村建筑工匠统一培训,对施工单位严格实行资质审查,确保建设质量。在新建的村子,重点实施了“六化五有”。六化,即行政村主要街道柏油化、住宅平(楼)房化、生活节能化、村庄生态化、设施配套化、管理规范化;五有,即有澡堂、有沼气、有卫生厕所、有文化活动室、有卫生室。2005年全县已建成新村62个,基本达到了“五有六化”的要求。今年,正在建设的新村26个。建成职田、土桥、清塬三大塬区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118个村、14.8万人的饮水困难。目前,全县163个村群众用水方便,152个村、21万人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86%.全县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生产率达到了98%.
积极开展“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建设绿色家园活动,动员组织群众在房前屋后、街道及道路两侧栽植乔木和经济林木,美化家园,优化环境。目前,全县建成绿色家园村71个,绿化道路271条、121公里;绿化村中街道498条、325公里;农户庭院绿化2.1万户,栽植绿化带274公里,初步实现了“房在林中建,人在绿中行”的绿色家园目标。
狠抓产业夯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农民要有稳定的收入。旬邑县有悠久的苹果生产历史,该县确立了“苹果产业发展统领‘三农’工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今年对苹果的“大改型、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先进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该县跻身全国苹果生产三强县。仅苹果储藏一项,群众可增收9300万元,苹果已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苹果产业的发展也有力地带动了农村劳务、储运、加工、包装、餐饮等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一批套袋厂、发泡网厂、纸箱厂等纷纷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作者:老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