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上海近自然型水景住宅建设

2007-02-02 09:42    【  【打印】【我要纠错】

  一、人工水景成为当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热点水是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是生命的源泉,当人类还是一个幼小的胚胎,就已经在羊水中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也许正是由于人与水有这样天然的联系,人对于自然,对于水,都有着本能上的亲近感。

  著名的生命科学家Lyall Watson曾提出了关于人类进化的一个新观点,认为人类的祖先不是从森林里走出的猴子,而是“水里的猴子”.人从人猿进化而来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Lyall Watson认为这是一群戏水的人猿,人不是从森林里来,而是来自海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人们难以名状的亲水情感。

  传统的中国园林也以其自然山水式的建设理念和手法而著称于世,其中的水景是它的一个主要部分,被称为园林的灵魂,即所谓“有水则灵”.因此,追求水景观并不是兴于一时,而是由来已久的,水景观概念的兴起以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种自然体现,在房地产开发中成为一种人们所追求的时尚以及继绿化后的又一个“卖点”,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热点和新潮流。

  二、上海水景住宅现状及评价

  1.水景住宅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解目前上海水景住宅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有效的改善措施,我们以上海近几年来新建成的水景住宅为对象,从近200多家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较大影响的65家进行了调查,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近自然型”水景为目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调查方法为现场实测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项目包括自然度、健康度、景观度、亲水度和节水度五个方面,其中健康度通过对水体水质的现场实测和采样后实验室测试而得,内容包括融氧浓度、pH值、水深、氨氮、总氮、总磷、叶绿素浓度、CODCr等;其他4项指标也通过现场观察进行评价。各项指标说明及标准如下。

  自然度优:近自然驳岸;岸坡植被种类丰富,结构完整;水生植物多样性高,生活型齐全包括沉水、浮水(浮叶、漂浮)、挺水植物;水中有鱼类等水生动物。

  良:仿自然人工硬质驳岸,自然水底;岸坡植被种类较丰富,具有一定群落结构;水体中种植有水生植物。

  中:人工硬质驳岸;岸边植物种类单一。

  差:人工硬质驳岸及水底,少有生物气息。

  健康度对各项水质指标值(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氮、总磷、重金属等)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计算,得出相应指标的综合指标评价值。

  景观度优:属借景、造景混合型,水面率高;水景与区内建筑风格相协调;水体形态多样(中心湖、河道、水路),具有特色的喷泉、叠水及雕塑小品;水生花卉等观赏植物丰富。

  良:水面率较高,具有喷泉或叠水、雕塑小品;有水生花卉。

  中:水面率低,有喷泉或叠水、雕塑小品;有水生花卉。

  差:水面率低,水体形态单一。

  亲水度优:有缓坡、沙滩,可以直接入水、戏水;可进行水上活动。

  良:可通过亲水平台触水、戏水。

  中:有楼、阁、台、桥等,可在近处观景。

  差:无法接近水体,只可远观。

  节水度优:应用自然水系,形成自循环系统。

  良:应用自然水系或深水井补水。

  中:应用深水井或自来水补水。

  差:完全应用自来水换水。

  2、上海水景住宅现状在调查的65个小区中,由于有8个小区处于在建或暂时无水、放水等原因未采到水样,没有健康度的评价,另有5个小区由于不参加活动,而未能进行调查,因此,获得调查数据的小区共60个,数据完整的共52家。在将自然度、健康度、景观度、亲水度、节水度五个指标的原始值标准化后,采用客观赋值的变异系数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然后根据标准化值和权重值,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出各水景住宅的综合指标评价值。目前上海市水景住宅存在:重视观赏性和亲水性,健康度成为水景质量的“瓶颈”,补水措施造成对管护的压力,自然性与观赏性相辅相成的特点。

  (1)景观度、亲水度在良以上(优+良)的百分比高达75%,说明开发商对水景的观赏性和亲水性的重视程度较高,这也比较符合目前人们对于水景的要求。因为水景自身的美观,可以使环境更为赏心悦目;亲水,能满足人们对水的向往,并开展娱乐的要求。

  (2)自然度、健康度在良以上(优+良)的百分率都是50%,只达到一半左右。开发商在追求景观效益和亲水性时,往往忽视水景的自然性和对水质的要求。健康度为优的小区更只占9.6%,在5个指标中数值最低,说明在水体水质控制中普遍存在问题,如水深不足,水体不循环,自净能力得不到发挥,水体中污染物质含量积累增高,藻类暴发,导致水质变差,严重时还发生“黑臭”现象,影响到水景整体效应的体现,景观效果也大打折扣。

  (3)节水度在良以上(优+良)的百分率最低,为48.3%,而且差的比率也很高,节水问题有待重视。在水资源短缺的现今,景观水也应同样节约使用,这是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通过深水井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甚至应用自来水换水,也会给物业管理增添管护压力,增加小区业主的经济负担。

  (4)自然度与景观度可以同步达到效果。在调查中,自然度优的小区有16个,其中景观度达到优和良的共14个。由此可见,两者的相统一是完全可能的,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如何改变人们对于景观水体的认识,从单纯的追求美感转向兼有自然生态的要求,从而引导开发商主动学习建设生态水景,是使生态型水景在上海成功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3、非生态型人工水景阻碍了居住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所调查的居住小区人工水景建设中,很多小区仅仅把水景视为一个纯粹的景观,只注重视觉上的享受,片面追求其景观功能,未能全面考虑人居环境中水景的重要性以及水体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或仅仅将其视为迎合潮流和追求房地产投资效益的一种手段。在建设手法上也拘泥于水泥驳岸、亲水平台等硬质人工护岸,甚至连底部也为硬质铺设的“游泳池”式水景,不仅造成建设成本的高扬,所建设的人工水景也都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由于缺少有效的改善和控制措施,部分小区甚至只能采用定期用自来水换水的管理模式。

  大部分小区人工水体的水深普遍较浅,在所调查的水景住宅中,水深不足1m的占到了72.6%,而且缺乏流动性,水环境单一,无深浅曲折的变化,不能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条件;设计施工中往往忽略了截流的重要性,使得大气降水后形成的地表径流携带着大量的污染物直接流入水体;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依赖于经常换水的管理方式来维持水体的景观效果,出现突发事件时,偏向于使用应急的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求景观效果的一时改善,治标不治本。由于上述的原因,现今住宅小区的水景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水景无法形成有自净能力、可自循环的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的。生产者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产生和发展。然而,许多小区的人工水体中水生植物甚少,种类单一,有一些硬质基底的水体根本无法生长植物。另外,多数小区人工水体的水环境并不适合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硬质的水泥驳岸表面相对光滑,温差大。既不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又阻断了水陆生物间交流。水深度较浅,水环境单一,没有深浅、缓急、曲折之分,使众多的生物“无处可藏”.生物链从生产者到分解者,节节受阻。因此,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健全,可独自循环净化水体的生态系统。

  (2) 污染物质只入不出,藻类大量滋生直接降落到水体中的雨水基本上很清洁,而降落到陆地上的雨水对地表进行了冲刷以后,携带了大量的氮、磷、有机物等杂质直接流入水体,这将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大多小区没有进行有效的截流措施,而且水中也没有生物来消纳这些营养物质或将其从水体中移出,造成污染物只入不出,藻类大量地滋生,从而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分解死亡后的藻类耗去了大量的溶解氧,在水体的下层形成厌氧环境,本来存在的生物也会因缺氧而死亡。情况严重时,水体将发生黑臭现象,散发出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只影响了景观效果,更影响了附近居民的健康。

  (3) 管理养护方法不当,水体进一步恶化非生态型水景的管理成本较高,有些小区并未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疏于管理而导致水质恶化事件突发;有些小区采用非常浪费水资源的方法——换水,以维持其景观效果。然而即使是频繁换水的水体,也不能避免水质恶化事件的发生。很多人偏向于应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解决突发事件,从而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些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要依据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否则将会引发更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许多物化手段表面上使水质得到了改善,实际上是更深一步的破坏了水中的生态平衡,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4) 水体景观人工化痕迹明显大多数小区人工水体建设的初衷,就是创造一个美丽的水体景观,为居民提供一个傍水而居的幽雅环境。然而很多水体景观的营造给人的感觉就是生硬和呆板。从护岸到岸边的列队的行道树,无不深深地烙下人为的痕迹,无不彰显着人可以征服自然的优越感。人工和自然的美各有千秋,但是看惯了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忙碌的人们,是否更渴望返朴归真,更想亲近自然呢?

  因此,有必要在水景住宅建设中,引入新理念、指明新导向、创建新模式、开发新技术,充分发挥自净功能,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自循环,在保持对景观性、亲水性重视的前提下,提高水景的健康度,同时改进管理模式,进而降低物业管理成本,使小区更为人们所欢迎,达到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三、 “近自然型”人工水景是居住区水景建设的最佳选择针对上海目前居住区水景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综合归纳国内外研究成果,并通过考证和借鉴先进的实例经验,本文认为,以“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理念”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接近自然、模拟自然为手段,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景观和生态效益并重的“近自然”生态型人工水景是居住区水景创造的最佳选择。

  1、“近自然型”水景建设的理念与原理1938年,德国的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的概念,能够以接近自然、廉价并保持景观的治理方法,来完成传统河川治理的任务。1989年生态学家Mitsch提出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观念,强调通过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间之互动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近年,日本也效仿德国、瑞士等国,提出应用“生态工法”,对过于人工化的河道、水系进行“多自然型”改造和治理。其基本理念即是遵循自然法则,把属於自然的地方还给自然,让自然与人类共存共荣。

  从上海水景建设的实际出发,笔者将德国的“近自然”河溪整治概念和日本“多自然型”河道改造的技术手法相结合,提出“近自然型”水景建设理念与模式。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接近自然、模拟自然为建设理念,在建造以防洪为主要目的之人工驳岸时,充分考虑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将人工建造物与大自然协调,以求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的实现。其技术关键在于应用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等工程手法,减少污染物的流入;增强水体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保持水体的自净功能;向水体导入动植物,构建完整的水生食物链,抑制藻类的大量生长,达到维持与改善水质的目的;同时通过生态护岸以及水体景观绿化技术,提高水景的综合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并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

  2、“近自然型”水景的建设模式与技术“近自然型”水景建设包括护岸、水景绿化和水质控制的三大部分。针对水系的不同状况,应用生态工程手法对水体岸坡进行植物种植,减少随地表径流流入水体的污染物,并起到护坡的作用;在岸边消落区实施近自然固岸法,减缓对河岸的侵蚀;同时利用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体能力的性质,向水体中导入水生植物,防止水底的沉积物再悬浮,抑制藻类大量生长,起到污染防治、改善和保护水质的作用。同时向水系中导入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连接食物链网的各个环节,完善生态系统结构,使得水系能够形成一个可自我维持、达到良性循环、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1)近自然生态护岸近自然生态护岸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中的护岸建造出的多功能生态护岸,使之有利于生物生长栖息、水陆交流,有助于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的恢复,且兼顾防洪;设置亲水河谷与平台,可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

  护岸技术主要实施于水系坡面和水体的消落区,前者主要有“植被法”和“阶梯法”,后者包括“栅栏法”和“网筒法”等。

  通过在坡面上种植地被植物,减少地表径流,又达到护坡作用,以此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影响。针对消落区(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水位变化区)因受水流及波浪冲刷易造成侵蚀的特点,应用“栅栏法”、“卷筒法”和“抛石法”等进行固岸,防止和减轻水流的侵蚀作用,同时所形成的“多孔隙”空间又可为水生动物、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使得人工水景成为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态系统。而且,坡上植被以及岸边的栅栏、网筒、砾石等本身与所配置的水生花卉又可构筑起一道新的景观线。

  针对新开挖水系的底部可利用新开发的固化剂进行固化。水底固化后仍保持透水性、透气性及耐水性,无二次污染,可供水生动植物生息,属生态型固化。水中的氨氮、磷、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也可被固化层吸收和隔离。

  (2)水质的综合控制与管理水质的综合控制是“近自然型”水景建设的重点。我们提出的“生态系统循环法”是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由生产者经初级消费者至高级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的完整水生生物链,来完成水体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最终通过对植物体和高级消费者的获取,将水中污染物质迁移出水体,起到净化、改善水质,防治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作用。最终达到水体“清(河水还清)、流(河水流动)、绿(水面水旁有绿化)通(与外部河网通连)”的要求。下面按分解者、生产者及消费者顺序介绍相应方法和技术。

  ①人工曝氧、微生物促生剂及高效降解菌的投入在保证水系深度以控制水温急剧上升,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富营养化和黑臭水体,应用人工曝氧(气)法和生物法。通过不定期地向水体投加微生物促生剂和高效降解菌,促进分解者的活力以及增加分解者的数量,并应用已建的喷泉、叠水等人工曝氧(气)装置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加强水体自身的分解净化能力,将大量有机物质分解,同时也抑制藻类的大量发生,减缓富营养化状态,为生产者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②水中植物的布置在水体恢复正常分解和净化功能后,根据水深情况选择确定相应的生产者,在水底种植沉水植物,水面种植浮水植物,岸边种植挺水植物,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通过植物生长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沉水植物的种植即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污染物质的沉积,并可通过吸收、转化、积累作用降低水中营养盐,从而抑制水体内浮游藻类生产量,同时能防止底泥的再悬浮,提高水体的透明度。结合景观布设,在水面上种植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浮水植物,在岸边以水生花卉为主种植挺水植物。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也可为野生动物和昆虫提供栖居地。

  ③水生动物的放养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在水体中放养滤食性、草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以及螺蛳等底栖动物,以摄食和转化部分水草,再通过人为捕捞水生动物或水草,间接从水体中输出有机质和营养盐。

  (3)水体景观绿化在水体景观改善和创造方面,应用水质控制与水体景观创造相结合的“水体景观绿化”的新方法。以纤维为载基,结合应用“卷筒”和“浮岛”等新技术手段,栽培水生花卉等,一方面起净化水体作用,同时又兼美化景观作用。

  在岸边,放置预先种植有水生植物的卷筒;在开阔水面,安置生物浮岛,在浮岛上附载预先种植有挺水植物的网袋。一方面通过植物生长吸收水体中污染物质,更能起景观美化作用,同时卷筒也会逐渐成为水生生物的栖息场所,生物浮岛也将成为“水上花园”,为水体增添景色,并成为吸引水鸟渡来的好场所四、 开展“近自然型”水景建设和旧有水景改造,推动上海生态型城市进程近年,近自然型水系的治理以及河道的改修,在工业化国家正逐渐成为治水和改善水体环境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水系的近自然型治理、改修以及水体环境生物恢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德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发展较快,也有较多的应用的实例。

  而中国“近自然型”水景建设和改造的尝试,无疑将推进这方面研究的深入以及在更广范围内的应用,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就上海市而言,相信其可成为继“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后的建设重点,并以此迎接世博会的召开。

  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新地产。上海》,2004年9月

  1. 《上海水景住宅建设的现状与分析》达良俊 刘娜娜 李琳

  2. 《“近自然型”水景是上海住宅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及发展趋势》达良俊

  3. 《日本生态住宅与城市多自然型水景观建设的现状》达良俊 李琳 刘娜娜

延伸阅读:上海 自然 水景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