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工程技术 > 正文

水泥砂浆抹面消除施工缝的绝招

2007-06-18 09:43    【  【打印】【我要纠错】

  当前,水泥砂浆抹面的应用仍相当普遍,但因施工作业面大、有障碍或多种原因,需中途间歇,会出现施工缝。由于对抹灰施工缝轻视,处理草率,所以继续施工时,新旧抹面接搓处的施工缝即形成疤痕,有碍观瞻,往往被目测质量检查减分,形成了易发的质量通病。为此我单位摸索出留反槎的作法,既简便易行,又行之有效,被工人誉为“消除抹灰施工缝的绝招”。现将具体作法介绍如下。

  一、墙体抹灰留反槎的方法

  1、无论内外墙底层抹灰或面层抹灰时,均应将需要留槎部位的墙面抹平槎麻或赶光压实,检查垂直度、平整度无误后,可将2m直尺水平或垂直方向压在欲留槎的部位,然后用铁抹子沿直尺下沿或一侧将多余的砂浆切掉;切除砂浆时,铁抹子尖应略向上或向尺身下挠斜,将斜槎切成60度左右,形成反槎。

  2、当外墙有门窗或其他洞口时,抹灰留槎应尽量留在洞口上沿或下沿。为了保持洞口之间窗间墙外抹灰完整,在搭外脚手架时,应将脚手板的铁排木插入洞口上沿或下沿下降4皮砖的墙孔内。这样可给抹灰工留出运抹子空间,为施工缝留在最佳位置创造条件。

  3、室内墙体抹灰留反槎的几个部位。

  1)每上下两步脚手架交接处应留反槎。

  2)电表箱、闸箱、消防箱等需要镶入墙体内的设施(备)不能及时供货时,在洞口四周100mm 处留反槎。

  3) 外脚手架穿墙的铁排木或卸载的钢丝绳凸出内墙面且影响抹灰时,需在管端或钢丝绳两侧100mm范围内留反槎。

  4)门口、哑巴口(无门框)、暖气槽两侧未抹1:2水泥砂浆护角时,应在洞、槽边缘以外100mm外留反槎。

  5) 距踢脚板高度上方50~100mm外留反槎。

  6) 在采暖或给水穿墙横管四周50~100mm外留反槎。

  7) 厨厕间屋顶穿楼板立管未封堵预留孔而提前抹灰时,在孔四周50~100mm外留反槎。

  二、地面抹灰留反槎的方法

  1、水泥砂浆地面面积很大时,需分段、分块施工,在段或块的间断处要留反槎。

  2、各居室与方厅或各办公室与走廊之间,应在门洞口门框侧口外及哑巴口1/2处留反槎。如果不留槎,也可设一道玻璃条。

  三、修补墙(地)面施工

  1、当墙(地)面出现空鼓、裂缝需修补时,用此方法可收到奇效。

  2、抹灰层空鼓或裂缝需要修补时,可用粉笔画出其位置,用无拉齿锯沿粉笔印割缝,锯身应向修补范围倾斜。剔凿创口内硬结砂浆时,可用人工手持钢钎、手锤适力作业,冲凿力不能过大,以免振动扩大墙(地)面空鼓范围。

  四、反槎施工缝施工

  1、反槎留置不超过1~2h ,在槎口处甩撒素水泥浆后可继续抹灰。

  2、当留置反槎超过终凝时,应将槎口及墙身反复浇水湿润,水浸入深度10mm且表面无明水时即可抹灰。

  3、修补部位的创口剔凿完毕后,清除残留渣粉等物,用绵丝蘸水敷在整创面上,浸润时间需3d ,去掉绵丝后,在创口及反槎内涂刷一层素水泥浆,然后向创面补抹1:2.5的水泥砂浆。砂浆宜用强度等级32.5以上的臌胀水泥拌和;如果无此货,也可用占水泥重量1/8 的铝粉拌和,该铝粉用白酒浸泡30min后去蜡方可使用。每次补抹灰层厚度不宜超过15mm ,待前层灰初凝后再抹下层灰,中间各层灰均应压实、整平,木抹子成活。抹表层灰时,应先将创口四周斜槎内抹严压实,再根据砂浆硬化变化程度反复赶压,直至接缝密实且与原整体墙面平整度相符为止。待砂浆终凝后喷水养护不少于3d .

  4、上料的龙门架两侧墙体留置的立缝反槎应按规定方法施工;砂浆中除掺膨胀剂外,还应掺占水泥重量3% 的FS-959-1型防水剂。

  五、施工缝留反槎的优点

  1、外墙抹灰一般从上往下,按此法留置的反槎可起到防水作用。据多年考察,外墙抹灰的施工缝是墙体渗水的重要因素之一,此留槎方法可以杜绝流淌的雨水渗入墙体内部。

  2、反槎最边缘处既尖锐又坚硬,而且沿直尺切割后外形极规整,补抹砂浆时极易与新砂浆结合且不能外溢;即便有少量砂浆外溢也容易刮平,杜绝了传统作法使墙面形成的修补疤痕。凡按此法施抹或修补的墙面或地面,在视距1m处察看,仅可隐约见缝。工人赞誉说:反槎是绝招,好干效果高。

延伸阅读:水泥 砂浆 抹面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