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估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土地估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08年《土地管理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资料(十九)

2008-10-14 09:35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土地登记信息公开查询的范围

  1)土地登记结果的查询范围

  土地登记结果包括土地登记卡和宗地图。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依照《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的规定查询。

  2)原始登记资料的查询范围

  原始登记资料包括土地权属来源文件、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和地籍图。原始登记资料的查询范围如下:

  ①土地权利人、取得土地权利人同意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查询其土地权利范围内的原始登记资料;

  ②土地登记代理机构有权查询与其代理业务直接相关的原始登记资料;

  ③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有权查询与调查、处理案件有关的原始登记资料。

  3)特许登记资料查询的限制

  指涉及国家安全、军事设施等保密单位的土地登记资料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保密的土地登记资料。这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查询受到严格限制,不在公开查询的范围内。

  (2土地登记信息公开查询的程序

  1)申请

  2)审查

  重点审查:

  ①申请查询的土地在不在本登记区内;

  ②查询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文件是否齐全并合法有效;

  ③申请查询内容是否超出了规定查询的范围;

  ④审查查询内容是否违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查询和鉴证

  当查询申请人要证明查询结果的来源,表明查询结果的权威性,以将此作为证明某一事实的证据以向有关方面提供,这就要求土地登记机关在查询结果上盖印鉴章,这种查询通常叫做鉴证。

  4)查询收费

  (3)土地登记公开查询的方式

  手工查询、计算机查询或手工查询和计算机查询并行的方式。

  例题:土地登记的特点包括( )等。

  A.唯一性

  B.完整性和连续性

  C.统一性

  D.强制性

  答案:ABCD

  4、土地权利制度建设

  (1)我国土地权利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1)要实现土地权利设置的公平与效率;

  2)要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权利制度体系

  我国现行的土地权利体系是由土地所有权体系和土地利用权体系组成。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土地利用权并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律概念,它不过是所有权以外的土地权利的总称。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权的种类主要有: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空间权、耕作权等土地他项权利。土地使用权是我国整个土地利用权体系的核心。土地使用权法律体系由两方面构成,即国有土地使用权体系和集体土地使用权体系。

  5、权属争议调处

  (1)土地权属争议的种类

  1)国家所有者与集体所有者之间的权属争议;

  2)集体所有者之间的权属争议;

  3)国有使用者之间的权属争议;

  4)集体使用者之间的权属争议;

  5)国家所有者与集体使用者之间的权属争议。

  (2)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的受理范围和管辖

  1)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案件,由争议土地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2)设区的市、自治州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

  ①跨县级行政区域的;

  ②同级人民政府、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送的。

  3)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

  ①跨设区的市、自治州行政区域的;

  ②争议一方为中央国家机关或者其直属单位,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

  ③争议一方为军队,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

  ④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

  ⑤同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送的。

  4)国土资源部调查处理下列争议案件:

  ①国务院交办的;

  ②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

  (3)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的程序

  1)申请

  ①申请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a.申请人与争议的土地有直接利害关系;

  b.有明确的请求处理对象、具体的处理请求和事实根据。

  ②当事人申请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应当提交书面申请书和有关证据材料,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a.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b.请求的事项、事实和理由;

  C.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住址、邮政编码。

  2)受理

  对申请人提出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的申请,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审查,并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认为应当受理的,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在接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30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处理。

  3)调查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受理后,应当及时指定承办人,对当事人争议的事实情况进行调查。承办人与争议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申请回避;当事人认为承办人与争议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有权请求该承办人回避。承办人是否回避,由受理案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4)调解

  ①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a.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b.争议的主要事实;

  C.协议内容及其他有关事项。

  ②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由承办人署名并加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印章后生效。生效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调解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并同时抄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5)处理

  ①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提出调查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土地权属争议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因情况复杂,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提出调查处理意见的,经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凋查处理意见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报送同级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下达处理决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查处理意见在报同级人民政府的同时,抄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例题: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土地权属争议之日起( )个月内提出调查处理意见。

  A.3

  B.6

  C.9

  D.12

  答案:B

  解析: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土地权属争议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调查处理意见。

  6、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

  (1)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概念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对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变化进行的连续调查观测。监测内容可以包括由于自然或人的因素引起的土地所有变化。土地动态监测是为完成土地管理任务服务的。

  (2)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作用

  1)保持土地利用有关数据的现势性,保证信息能不断得到更新;

  2)通过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为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3)能够反映规划实施状况,为规划信息系统及时反馈创造条件;

  4)对一些重点指标进行定时监控,设置预警界线,为政府制订有效政策与措施提供服务;

  5)及时发现违反土地管理法规的行为,为土地监察提供目标和依据等。

  (3)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监测;

  2)土地权属监测;

  3)土地价格监测;

  4)土地质量监测。

  (4)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常用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实地调查、统计报表调查、遥感监测、专项定点监测等。

  7、土地统计

  (1)土地统计概念

  土地统计是指利用数据、图表及其他手段,对土地的各种数量关系的现状及其变化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调查、搜集、记载、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土地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和分析土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的结果。目前,土地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的类型、面积、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等。

  土地统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土地统计工作、土地统计资料和土地统计科学。

  (2)土地统计的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的全部土地。

  (3)土地统计的任务

  1)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源的构成、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

  2)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3)为加强土地管理提供可靠资料。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