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权利不为典权人所享有的是( )。
A.占有、使用、收益典物
B.转让典物
C.出租典物
D.优先购买权
标准答案:b
解析:典权成立后,出典人并不因典权人支付典价而丧失典物的所有权,典权人也并不因此而取得典物的所有权。
2、所谓典权,是指( )。
A.典权人支付典价,占有他人动产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
B.出典人支付典价,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
C.典权人支付典价,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
D.出典人支付典价,占有他人动产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
标准答案:c
解析:所谓典权,是指典权人支付典价,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
3、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享有使用收益权利者,是( )。
A.出典人
B.典权人
C.典物
D.典价
标准答案:b
解析: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享有使用收益权利者,是典权人。
4、收取典价而将自己的不动产交典权人占有并使用收益者,是( )。
A.出典人
B.典权人
C.典物
D.典价
标准答案:a
解析:收取典价而将自己的不动产交典权人占有并使用收益者,是出典人
5、出典人交付给典权人的不动产,是( )。
A.出典人
B.典权人
C.典物
D.典价
标准答案:c
解析:出典人交付给典权人的不动产,是典物。
6、典权人为对他人不动产占有和使用收益所支付的对价,是( )。
A.出典人
B.典权人
C.典物
D.典价
标准答案:d
解析:典权人为对他人不动产占有和使用收益所支付的对价,是典价。
7、目前,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对国有土地所享有的( )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A.所有
B.占有
C.使用
D.收益
E.处分
标准答案:b,c,d
解析:目前,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对国有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8、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 )。
A.出售
B.赠与
C.租赁
D.入股
E.作价出资
标准答案:a,c,d,e
解析:赠与是国有土地无偿使用的方式。《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9条规定,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包括:(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二)国有土地租赁;(三)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人股。下面主要介绍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划拨、出租和抵押。
9、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 )。
A.要式合同
B.双务合同
C.有偿合同
D.实践性合同
E.不要式合同
标准答案:a,b,c
解析: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不是实践性合同、不要式合同。
10、下列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说法正确的是( )。
A.居住地70年
B.工业用地40年
C.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D.商业用地50年
E.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用地50年
标准答案:a,c,e
解析:工业用地50年,商业用地40年。
11、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适用于( )范围。
A.国家机关用地
B.军事用地
C.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城市公益事业用地
D.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水利、交通等项目用地
E.农业用地
标准答案:a,b,c,d
解析:根据《土地管理法》第54条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3条的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适用于以下范围:(1)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2)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城市公益事业用地。(3)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12、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范围包括( )。
A、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B、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C、商业用地
D、商品房建设用地
E、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
标准答案:a,b,e
解析:
13、建设( ),可以依法划拨土地使用权。
A、市级医院
B、旅游设施
C、部队营房
D、高速公路
E、高尔夫球场
标准答案:a,c,d
解析:旅游设施、高尔夫球场不可采取划拨土地使用权方式
1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包括( )。
A.出售
B.交换
C.赠与
D.抵押
E.出租
标准答案:a,b,c
解析: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5、下列关于典权具有的主要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典权属于不动产物权中的担保物权
B.典权的内容主要在于典权人对典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
C.典权成立后,出典人并不因典权人支付典价而丧失典物的所有权,典权人也并不因此而取得典物的所有权
D.一般情况下,典权是无期限的用益物权
E.在出典期间或者典期届满后,出典人和典权人之间延长典期的,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标准答案:b,c,e
解析:典权具有的主要特征中,典权属于不动产物权中的用益物权。一般情况下,典权是有期限的用益物权。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