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吸声系数表征材料(结构)吸收的声能(包括透射的声能)和入射到材料(结构)声能的比值。
  B、一般材料或结构的吸声系数在0~1之间,吸声系数越大,表示吸声性能越好。
  C、吸声系数和声波的入射方向有很大关系,声波的入射方向不同,相应采取的吸声系数测量方法也不同。
  D、材料的吸声量是用吸声系数乘以相应的面积。
  标准答案:a,b,c,d
  2、声源由隔声结构传递能量的主要途径可以分为( )
  A、通过结构传播;
  B、通过空气直接传播;
  C、通过声压传播;
  D、声源以振动直接激发结构振动,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在结构中传播,在传播中再向周围辐射声音。
  标准答案:a,b,d
  3、消声器按其消声机理和应用对象,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
  A、阻性消声器;
  B、抗性消声器;
  C、微穿孔板消声器;
  D、扩散消声器
  标准答案:a,b,c,d
  4、隔振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 )
  A、积极隔振;
  B、阻尼隔振;
  C、消极隔振;
  D、传递隔振
  标准答案:a,c
  5、消声器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考虑( )和经济方面。
  A、声学方面
  B、空气动力性能方面
  C、结构方面
  D、外形方面
  标准答案:a,b,c,d
6、吸声材料(结构)的基本类型。
  标准答案:吸声材料(结构)种类很多,按其吸声机理和使用的形式,原则上可以分为:多孔性吸声材料、共振吸声结构和复合吸声结构。
  (1)多孔吸声材料,包括纤维类材料、泡沫类材料和颗粒类材料等;
  (2)共振吸声结构,包括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薄板共振吸声结构、薄膜共振吸声结构等;
  (3)复合吸声结构,包括把多孔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按需要组合的材料。
7、吸声材料(结构)的吸声机理。
标准答案:多孔性吸声材料的吸声机理是进入多孔性吸声材料的声波使材料的筋络和气泡等微观结构振动和相互作用,通过介质的黏滞性和热传导作用,使声能转化为热能。共振吸声结构的吸声机理是和共振吸声结构共振频率一致的声波使得结构的声质量产生强烈的振动,通过结构的声阻耗损声能。
8、吸声降噪的基本原理。
标准答案:吸声降噪是指在房间内的顶棚、墙壁或其他位置布置一定数量的吸声材料(结构),进行吸声处理,提高房间的平均吸声系数,即房间吸声量,以达到降低房间内噪声的方法。吸声降噪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有声源的房间,房间内任何一点的噪声能量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声源的直达声,另一部分来自房间内反射物(包括顶棚、墙壁和房间内其他反射体)反射产生的混响声。通过在室内布置一定数量的吸声材料(结构),减少混响声,降低室内噪声。
9、何谓隔声?噪声是怎样通过隔声结构传播的?
  标准答案:所谓隔声,就是利用屏蔽物来改变从声源至接受者之间途径上的噪声传播。声源由隔声结构传递能量的主要途径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通过结构传播。声波入射到隔声结构上时,激发结构本身振动,再向外辐射声音。
  (2)通过空气直接传播。声波遇到结构中一些孔洞和缝隙,直接向外辐射。
  (3)声源以振动直接激发结构振动,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在结构中传播,在传播中再向周围辐射声音。
10、消声器的分类和特征
  答案:根据消声器的消声机理和应用的对象,基本可以分成: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微穿孔板消声器和扩散消声器等。
  阻性消声器是利用多孔性吸声材料来实现消声,它的特点是中、高频消声特性好,加工制造简单,应用范围广。
  抗性消声器是通过管道系统的声阻抗不匹配,反射声波,实现消声。特点是低、中频消声效果好,对消声频率选择性强,适于消除窄带噪声,也可用于脉冲性气流噪声的消除。
  微穿孔板消声器主要通过微穿孔板吸声结构来实现消声。如果设计合理,这种消声器可以实现宽频带消声和较低的阻损。
  扩散消声器的特点也是宽频带的消声特性。
  其他类型的消声器还有喷雾消声器、有源消声器等。
11、驻波管法测量吸声系数的原理。
答案:驻波管法进行测量吸声系数的基本原理是声频信号发生器带动扬声器,在驻波管内辐射声波,当平面波在管中前进遇到端面反射时会产生一反射的平面波,入射的平面波和反射的平面波互相叠加后,形成驻波,即在管内声场中存在固定的波腹和波节。波腹处的声压为极大值,波节处的声压为极小值,测量出声压极大值和声压极小值,就可以计算出垂直入射吸声系数,为声压极大值和声压极小值的比值。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