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环保工程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09年环保工程师考试:气态污染控制系统设计练习题(二)

2008-12-05 09:56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吸收塔的高度根据( )的高度而定。
  A.吸收段
  B.填料层
  C.吸收液液面
  D.塔板
  标准答案:a

  2、旋转喷雾法是( )
  A.半湿法
  B.半于法
  C.湿法
  D.干法
  标准答案:b

  3、湿式石灰石-石膏法其脱硫率高,可达( )以上。
  A.80%
  B.85%
  C.95%
  D.90%
  标准答案:c

  4、浆液循环槽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完成石灰石的( )、亚硫酸盐的氧化、石膏的结晶等过程。
  A.氧化
  B.分解
  C.沉淀
  D.结晶
  标准答案:b

  5、用水吸收二氧化硫一般被认为是( )
  A.物理化学过程
  B.化学吸收过程
  C.物理吸收过程
  D.催化过程
  标准答案:c

  6、SO2在气相中的扩散常数( )液相扩散常数。
  A.远远大于
  B.大于
  C.远远小于
  D.小于
  标准答案:a

  7、填料塔的空塔气速一般在1.5rn/s左右,最高不要超过2m/s;板式塔的空塔气速可以达到( )以上。
  A.2.5m/s
  B.3.5m/s
  C.2.0m/s
  D.3.0rn/s
  标准答案:c

  8、烟气量增大的同时,即二氧化硫总流量增大,脱硫负荷增大,脱硫率( )
  A.不确定
  B.不变
  C.上升
  D.下降
  标准答案:d

  9、下列属于湿法脱硫技术的有( )
  A.亚硫酸钠法
  B.氧化镁法
  C.海水脱硫
  D.循环流化床脱硫法
  标准答案:a,b,c

  10、目前采用的净化处理NOx废气的方法很多,主要可以分为( )
  A.催化还原法
  B.液体吸收法
  C.生物净化法
  D.吸附法
  标准答案:a,c,d

  11、下列关于净化处理NOx废气的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催化还原法脱除效率高,但投资和运行费用高
  B.液体吸收法吸收效率高,工艺简单,但不易处理气量很大的废气C.液体吸收法对含NO较多的废气净化效果差
  D.吸附法对NOx的脱除效率较低,但可以回收NOx
  标准答案:a,c

  1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可以作为吸收剂将NOx吸收,并将其在液相中还原为氮气的有( )
  A.浓硫酸
  B.亚硫酸盐
  C.硫化物
  D.尿素
  标准答案:b,c,d

  13、从气态污染物与冷却剂的接触方式分,冷凝设备可以分为( )
  A.接触冷凝器
  B.非接触冷凝器
  C.表面冷凝器
  D.直接冷凝器
  标准答案:a,c

  14、下列关于选择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净化处VOCS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选择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吸附效果优于其他吸附剂(如沸石、硅胶等)
  B.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优于对非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能力
  C.对带有支链的烃类的吸附优于对直链烃类的吸附
  D.对有机物中含有无机基团物质的吸附低于不含无机基团物质的吸附
  标准答案:a,b,c,d

  15、常用的热力燃烧装置有( )
  A.燃烧炉
  B.窑炉
  C.焚烧炉
  D.脱臭炉
  标准答案:c,d

  16、下列有机污染物使用生物法净化处理效果比较好的有( )
  A.甲苯
  B.甲醇
  C.三氯甲烷
  D.乙醚
  标准答案:a,b

  17、吸收塔包含( )
  A.循环槽
  B.洗涤区
  C.气体区
  D.换热区
  标准答案:a,b,c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