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估价相关经济理论与方法辅导(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第一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各类企业
一、企业一般论述
企业是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基本经济组织,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整个经济的活动细胞。他既是社会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又是社会经济的一个单元。
二、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要求
1、自主经营
是指企业对其经营和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对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进出口等享有自主权,具体包括数十项权利。
2、自负盈亏
企业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结果,从筹集资金到利润分配承担全面的经济责任。
3、自我发展
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调节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
4、自我约束
是指受到一系列的约束,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照章纳税、预算约束等。
例题:多项选择题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
A、自主经营
B、自负盈亏
C、自我发展
D、政府管理
E、自我约束
答案:ABCE
解析: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政府尽可能少干预。
第二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市场体系
明确各类市场的意义。
一、市场体系的分类和结构
1、按流通的时序划分,市场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
2、按流通的地域和范围分,市场分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
3、按流通对象来分,可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二、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1、金融市场
金融是指资金融通,与货币流通和信用有关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金融市场则是社会经济主体间相互融通资金的场所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分为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
2、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通过劳动力的流动,进行交换的经济活动。
3、房地产市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恢复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开辟了三级市场。
4、技术市场
是以出售和购买技术知识、技术成果为主的商品交换和交换关系的总和。可以分为技术开发市场、技术转让市场、技术咨询市场和技术服务市场。
三、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
1、消费品市场
2、生产资料市场
第三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经济效益
一、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
效益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一般表示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或者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投入最少。经济效益的内涵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生产和消费统一、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
二、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
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是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利润。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是不同的。
第四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价格体系
一、价格的形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实际上,还有许多因素影响价格,包括:
1、市场供求关系
2、商品的稀缺程度
3、货币的币值
4、国家政策的影响
二、价格的作用
1、价格机制是经济主体利益的体现和保证
价格改变利益的分配格局,但是价格总体上反映价值。
2、价格机制是供求关系的调节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是社会再生产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器,是所谓的看不见的手。
3、价格机制是推动竞争的有力工具
市场竞争中最突出的是价格竞争,价格反映了许多东西,能够使企业优胜劣汰。
4、价格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最好途径
价格机制能促进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
三、价格与利率、工资
利率是资金市场中供求关系的表现,工资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对贷款额之比,或利息收入与本金之比。工资是对劳动者的报酬,直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第四节 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价值规律
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涵义
内容包括:商品具有价值,价值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实行等量劳动的交换。有四个方面的要点。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刺激个别价值的降低,进而促进社会价值的下降
2、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
3、调节社会的利益分配
4、为国家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了依据。
例题:单项选择题
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竞争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供求规律
答案:A
解析: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规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